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路段率」的查詢結果共26筆

立法院於去(2023)年底三讀通過《房屋稅條例》修正案,將全國單一自住稅率從1.2%降至1%,今年7月1日上路。原有意鼓勵多屋族釋出房屋,增加供給以平抑房價,然而近期坊間盛傳,因北市原享全國最優惠單一..

北市信義區松勤街上,有一處空屋達12年的超級豪宅「瓏山林世貿博物館」。專家估計,此社區整棟光是房屋稅,就得年繳1000萬元。不過,據建商透露,該戶為整棟銷售,且開價達88億元。也就是說,依據現在開價,..

北市北車、東區以及天母近年出現不少「養蚊店面」,其中部分店面寧空租多年,也不願降租,令人費解。事實上,若計算這些店面基本持有成本房屋稅,其實是相當低廉,以敦南空租逾7年店面為例,僅出租1~2月,就能回..

台中市政府發布囤房稅修正草案公報,針對持有非自住住家用房屋訂定差別稅率,3戶以下每戶將按2.4%稅率課徵, 4戶以上每戶則按3.6%稅率,市府表示,未來持有越多戶稅率會越高,預估此次稅率修正受影響屋主..

面對台中房價齊頭式飆漲,預售案開價屢破天花板行情,連帶成屋市場也帶動補漲,台中市長盧秀燕才在市政總質詢上,宣布囤房稅計畫一定會實施,內政部也於今日通過修正草案,全面限制預售屋及新建成屋換約轉售。

台南房屋稅漲幅日前引發房衫軍抗議,昨天召開不動產評價委員會討論房屋稅課稅標準,最後決議中古屋回歸105年調整前標準、過去漲幅歸零;而新屋標準單價打折、折舊率提高至1.17%、路段率核實調整等新措施,部..

大台北地區建地越來越少,配合中央推動都更、危老政策,建商也逐漸轉向從此處取得建地,但產學專家仍時常有人批判進度緩慢。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表示,根據新北市、台北市老屋改建協會調查「76個改建未成」案例,..

國際知名地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發表2018年第一季「全球豪宅指數」,截至2018年3月的一年內,全球主要的43個城市豪宅價格平均年增率為4.8%,較上季增幅微降0.1%。其中韓國..

根據今(8)日台北市公布最新實價資訊,潤泰集團知名豪宅松濤苑揭露今年5月交易九樓一戶,總價4億9,200萬元,總坪數263坪,車位總價1,460萬,扣除車位每坪263萬,為今年豪宅交易第二名,僅次於帝..

台北市地政局今(26日)舉行「107年公告土地現值暨公告地價作業」說明會,地政局表示,整體不動產市場仍呈現「量縮價跌」趨勢,除開發地區及土地使用變更等地區,受土地使用強度提升等因素影響地價上漲外,其餘..

近期台北市不動產入口網實價登錄揭露一筆「贊泰花園」12樓戶交易,成交總價為1.68億,若一個車位以500萬估算,拆算車位後成交單價為172.1萬。值得注意的是,該戶在今(2017)年4月移轉後,隔3個..

台北市議會昨(5)日修正通過台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修正案,調降建商未售出新成屋被課徵的「囤房稅」,未來3年內未售出的待銷房屋稅率將從過去的3.6%降為1.5%,對此,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秘書..

又快到5月繳稅的季節,在經濟不景氣,各項物價調漲以及近年屋稅、地價稅雙雙調漲的情況下,民怨四起,政府為平息民怨也開始著手調整稅賦,有房仲就針對稅賦議題進行市調,結果發現,逾9成的民眾認為自用應輕稅或免..

為避免房屋稅過高引民怨,財政部公告訂定簡化參考原則,影響房屋評定現值的折舊率、殘值率皆有變動,主要受惠新標準構造單價的新屋;另外,授權地方政府放寬免徵房屋稅門檻,今年申報房屋稅即可適用,房屋評定現值較..

豪宅市場又見交易。實價揭露顯示,去年11月敦化南路一段豪宅敦南樞苑有兩戶交易,分別在18樓和20樓,其中20樓總價為3.03億,單價157.5萬,另外一戶為18樓2.94億,單價153萬,據悉買家為長..

台北市實價登錄近期揭露2筆「敦南樞苑」交易資料,據了解買家為長榮航空前董事長張國煒和太太,分別買進位於20樓及18樓戶,合計總價為5.9億元,交易單價分別為157.50萬、153萬元。

台北市房屋稅拍板定案!財政局今(16)日召開不動產評議委員會,確定明年度房屋稅三大方向,將取消2014年7月以後新屋加價項目;豪宅「1+路段率」改採「一+固定率」;至於2014年7月以後取得使照的新屋..

戴德梁行(DTZ)台灣區董事總經理顏炳立,8日出席台灣新動力智庫所舉辦的「房屋稅與地價稅檢討研討會」,針對近期「基準地價」、「老屋健檢」議題,他再次開炮,直指政府招招針對房地產,使持有房地產成本將大幅..

根據實價資料顯示,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豪宅「華固松疆」,8月出現一筆2樓戶交易,總價1.12億元、面積132.02坪,拆算車位後,每坪僅約94.3萬元,創下社區歷來新低紀錄。

台北市房屋稅調整方案敲定,主要針對屋齡15年內、總價8,000萬元以上的中古豪宅進行「補調」,其他房屋不受影響,調整方案將於2017年1月送至不動產評議委員會審議,2017年7月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