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民/後打房時代趨勢預言 寡占市場將浮現

▲▼名家專欄,陸敬民,上半年,預測,打炒房,蛋黃區,停滯,大者恆大,預售屋,價格。(圖/記者陳建宇攝)

▲打炒房草案近期可望過關,但預售案價格不透明的隱憂並未解決。(圖/記者屠惠剛攝)

文/《住宅週報》社長陸敬民

近期《平均地權條例》部分修正草案可能就會三讀通過,假設打炒房草案真的通過了,那也就會終結2022年如搭雲霄飛車一樣的房市,而今年上半年的房市,也將出現「後打房時代的新趨勢」,我大膽針對上半年房市提出3個預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個預言:高基期地區交易遲緩、房價漲跌停滯

所謂的高基期地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蛋黃區、精華區,這種地區的特性就是「易漲抗跌」,當景氣好的時候房價上漲速度快,景氣回檔、反轉的時候,卻又相對抗跌。

我們再以竹北為例,過去2年多,竹北高鐵站前特區預售首購大樓案房價出現非理性狂飆,從3字頭站上7字頭。

那些一開始以3字頭入手30坪首購小宅的投資客,叫他們現在每坪加價10萬元便宜換約掉,他們會不甘願、覺得少賺。但如果他們想每坪加價30萬元找人接手換約,下一家至少要準備1000萬元來承接這間首購小宅,根本天方夜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投資客捨不得便宜換約掉,下一家也無人要接,加上建案還在結構體階段,目前根本無屋可交,所以竹北絕大多數投資客都會等到交屋,買賣雙方都認為此時無利可圖而出現觀望,大家就這麼撐著,結論是竹北高鐵站前特區將呈現死魚盤,除非有「明顯有感讓利」的預售新案來打破這個僵局。

▲陸敬民認為,今年上半年建商大者恆大的趨勢將更明顯。(圖/記者項瀚攝)

第二個預言:建商大者恆大、寡佔將進一步惡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央行對建商土、建融的管制,是要逼建商不能養地,但上市櫃建商,或者實力雄厚的大建商根本不怕,死的是區域型的中、小型建商,自有資金準備率必須提高才能買到地蓋房子,1億元的案子過去只要準備4000~5000萬元就好,現在得要多拿3000萬元現金才有辦法,將會導致這些中、小型建商買地買輸大建商,被迫轉往非都市土地移動。

這種措施首先會造成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大者恆大,緊接著因為大者恆大,不論是公部門的土地標售或私人土地買賣,都是大建商Winner takes all贏者全拿,就會出現像竹北高鐵前都是寶佳集團的建案,供應超過1200戶,呈現寡佔市場。

我們要知道,土地是稀有財,一旦出現寡佔的狀況政府就應該要留意,因為可能出現的隱憂就包括集團的聯合(漲價)行為,這點不得不慎防。

第三個預言:預售價格不透明的問題,產、官、學、研都還是看不到

從前年底到今年初,房市的頭條新聞都是打炒房,這是傷筋動骨的事,條文一定得要修改才行,但真正該修改的方向是解決預售屋價格不透明的問題,民代也好、官員也罷,甚至是學界、研究人員都隻字未提,要知道預售屋實價登錄價格僅供參考,裡面仍有業者可動手腳的空間,加上過高、過低的價格政府還會蓋牌,等於預售屋房價其實仍不透明,怎麼能不把這塊補齊?更何況這只需要行政命令就能做到。

現在預售屋要能夠銷售,條件一是要拿到建照,條件二則是相關文件備查,但備查的文件只有建照、房地合約、補充事項等,連一工的墨線圖都沒有,這是可以讓消費者對照的重要資料,附上才算是資訊透明。

此外,預售屋開賣前價格永遠是個謎,大家都只是「聽說賣多少」,實際價格等到預售實價登錄上架,中間的時間差就形成資訊不對稱,讓消費者變成弱勢的一方。政府應該利用行政命令要求預售屋開賣時每一戶、每一個車位的價格都清楚標示出來,消費者第一時間就能知道,才能消弭資訊不對稱。請注意,這並不是說業者不能漲價,而是最少要讓消費者知道預售屋原始的價格,再來判斷是否要接受漲價後的價格,才是真正公平的交易。

►陸敬民小檔案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

經歷:《自由時報》房地產記者

現職:《住宅週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