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經典/歷史比文字還古老的筷子 成就餐桌上最優雅的進食

▲食器,筷子,箸,用餐,日本料理。(圖/pixabay)

▲筷子已是人們用餐不可或缺的器具,使用的歷史甚至早於文字創造之前。(圖/pixabay,以下同)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要論最平易近人的偉大發明,筷子便是其一,兩條長度適中的直線,握在手裡將手指當作支點,巧妙地透過不同使用的力度,做到撥、拌、夾、扒等不同功能,也影響了東方菜色的發展概念,其實筷子的發明已不可考,因為早在文字發明之前,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

▲食器,筷子,箸,用餐,日本料理。(圖/pixabay)

▲用竹子、木頭或其他材質製作的筷子,攜帶輕便,製作也容易。

大陸是筷子的發源地,並逐漸普及至日、韓與東南亞,早在商朝時期,就有筷子使用的記載,《史記·微子世家》中,便有商紂王用象牙筷子進食的記載,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稱為「箸」,約從明代起便稱為「筷」。

早在筷子發明之前,人們早已經在使用勺子與餐叉,在中華文化中,使用餐具進食的歷史相當久遠,勺子跟筷子在先秦時期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則使用在夾湯羹中的菜。

▲食器,筷子,箸,用餐,日本料理。(圖/pixabay)

▲筷子的使用方式巧妙而多樣,可以挾起長型的麵條或切成細絲的菜色。

而餐具的使用,也影響各地菜色的發展,西方人慣用刀叉,大塊牛排或餐點端上桌,再用刀叉切成小口就食,而亞洲使用筷子的地區,菜餚在端上桌前往往早已切成容易就口的大小,用筷子直接夾食,筷子在手中展現的平衡,讓進食變得美妙優雅。

▲食器,筷子,箸,用餐,日本料理。(圖/pixabay)

▲尾端呈現方型或多角形的筷子,能防止在桌上滾動。

筷子本身經過長期的演進跟發展,到明代漸漸成為一個固定的雛形,也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標準,如筷子尖端是圓的,尾端是方的,以「天圓地方」為象徵,其實筷子尾端成方形,放在桌上才不會滾動,也有實際應用的意味。

▲食器,筷子,箸,用餐,日本料理。(圖/pixabay)

▲日本甚至有筷子節,來感激筷子的服務。

而韓文化所延伸的扁平不鏽鋼製的夾筷,也是因為不讓筷子滾動而演變;日本料理中尖端變細的筷子,則是因為容易較挑起魚刺而形成的改變,為了感激筷子提供每日方便的進食,每年8月4日是日本的「筷子節」,發起者日本學者本田總一郎,希望能喚起民眾對筷子保持感激的心情,部分地區也會有供奉筷子的儀式。

當平時在吃飯的時候,想到如此巧妙、並含有久遠歷史的發明就握在手中,是否也感受到那份優雅了呢?

▲食器,筷子,箸,用餐,日本料理。(圖/pixabay)

▲巧妙的發明就在手中,一起感受這份創造的優雅吧。

►►看更多時尚資訊分享,快來下載星光雲App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