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寫真】彭怡平/為何啃蘋果的女孩會成戴口罩衝鋒的義士?

●彭怡平 Yi-ping PONG/台大歷史系畢業,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造型藝術所電影電視系博士,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風雅堂》藝術總監。著有十餘本攝影文學及藝術專書。多次應邀在國際舉辦個展。為文化部、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獎助藝術家。從事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兼具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等多重身份。最新代表作《這才是法國》

這些日子受台灣人權影展的委託,著手研究與解析2014年香港的佔中(註一)與反佔中運動,並觀賞了紀錄雨傘運動起源的紀錄片──梁思眾的《傘上遍地開花》。

這部以運動者的角度出發而拍攝的影片,以運動者的視角,紀錄了整個運動的始末,港府、警察與香港人民的其它視角卻幾近從缺。儘管如此,該片影像還是暴露出一個驚人的事實:參與這場佔領中環運動的學生中,為數不少是少不更事的國中生與高中生,最年輕的一位,竟然年僅十四歲。

群體容易成為慷慨赴義的劊子手 個體卻怯懦害羞

鏡頭多次帶到這些前來參與運動的中學生們的臉龐,其中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一位女孩手裡拿著一粒蘋果啃食著,她的表情天真又茫然,面對著即將參與的這個活動,似乎並沒有太多的瞭解。當她聆聽領頭學生代表們振振有詞地說著:「學生不是只有讀書,也應該要關心社會,參與社會的改革。」「我們不應再沉默。」等乍聽起來均十分有道理的口號與標語,也是面無表情。

究竟,這位啃著蘋果的女孩如何轉變為日後戴著口罩走上街頭、衝鋒陷陣的義士?似乎不是該片考量的重點。影片也未對這個以學生與幾位教授為主體的群眾運動裡的個體,其心境的轉折?個人如何看待群眾運動?做出更細膩的探討。這也使得影像中的少男少女,各個猶如被人操弄、一會兒被要求往東,一會兒又被牽著往西的木偶般,成了靈魂出竅的軀殼。

▼香港2014年爆發「佔領中環案」。(圖/路透社)

原本置身事外的人,或因群眾運動中強烈的感情渲染、狂熱的群體氛圍中,個人判斷與思考不再受到重視、人類自我欺騙的能力,讓人們易於把罪惡當成美德,並進一步否認一切過往的社會價值與道德規範。運動中的和平者被激進者綁架,而且隨著運動的聲勢越大,也不得不變得越來越激進。這也是為什麼群體很容易作出劊子手的行動,同時也很容易慷慨就義,回歸到個人時卻往往懦弱膽怯。

相較於該片的不足,十九世紀末,法國已出現了探索大眾心理的重要著作──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註二)

千人一面的群體模仿

1895年,歐洲出版了兩本重量級的著作,一本是曾寫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大眾心理學》的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另一本是佛洛依德與約瑟夫‧布魯爾合著的《歇斯底里症研究》。兩者均一反以前學術研究多著重於統治階級,即以上層社會為核心的研究,或者奉行人類是理性主義的動物,轉而開始探索人類社會裡的被統治者的心理與其人類的反理性行為。

佛洛依德的研究主題與勒龐有著高度重疊性──均著重於心理分析。只是前者更重視人性內在,後者則以社會裡真實發生的現象為研究素材。佛洛依德的群體心理學研究,甚至於深受勒龐觀點的影響。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這本書的第二章,標題即是〈勒龐對大眾心理的描述〉。

▼1996年次的黃之鋒,站在佔中青春浪潮的浪頭上。(圖/路透社)

群體中的個人深受他所置身的社群裡的其他人的行為、思考模式乃至於價值觀所影響,或者因孤獨感而更需要融入群體、爭取並獲得認同的心理,催生「千人一面」的社會樣貌。而越是工業化程度深與推行民主政治的社會,個體的孤獨感越深,從眾的社會現象也越明顯。這可由社群網站瞧見端倪──看起來眾說紛紜,實際上,無分政治立場或者社會階級的迥異,均是同一個面孔。

唯有時間才能真正帶來改變

勒龐指出,當一個社會發展成──決定喜好、憎惡的標準,不再是個人而是群體;看起來出自於自由意識的抉擇,實際上,卻是從眾,從眾儼然已成為一種不知不覺下的潛意識行為。這時,使一個民族發生致命危險的,莫過於這個民族熱衷重大的變革。

▲香港2014年發生雨傘運動。(圖/路透社)

無論這些變革從理論上說有多麼的出色,除非,它能夠使民族性格即刻出現變化,否則,無法證明它是有用的!因為,人們受各種思想、感情和習慣所左右──這是我們的本性使然,更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影響,作為其文化產物的各種制度和法律,既是該民族外在性格的表現,同時反映出這個民族的心理需求。一般而言,若想改變這種性格,只有「時間」才具備這樣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若發生集體的反理性或者非理性,非常態化下的行為模式,一定事出有因,而這原因,往往來自於一小部份人的控制。這些人往往把別人當作達到個人或者遂行政治目的的手段。理解當代社會裡群眾心理,恐怕是面對日益紛擾的民主政治社會裡,個人必須得注射的抗體。

註一:該運動源起於2011年佔中環運動,為反對香港日益嚴重的社會與經濟不平等。該運動於十一個月後被迫結束。2013年初,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以及基督教新教牧師朱耀明領頭,醞釀在香港發起的一場爭取普選的和平政治運動。剛開始以「公民抗命」為手段。2014年9月28日,該運動決定以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政治權利──包括公平實踐「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的行政長官及立法院普選。反對人士則擔憂活動受非理性行為影響,導致可能的暴力衝突將嚴重影響香港經濟和市民日常生活。

註二:此書在2010年,被Flammarion 出版社及世界報,共同推舉為改變世界的二十本最重要的書之一,由此可見其重要性不同於一般。

熱門文章》

►從法蘭西走向世界的萬神殿

►從馬克宏的軍事政策談戴高樂主義的務實政治

►看更多【彭怡平】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法國寫真

法國寫真 彭怡平

台大歷史系畢業,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造型藝術所電影電視系博士,《風雅堂》藝術總監。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為文化部、國藝會、北市文化局獎助藝術家。兼具攝影家、作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影評人等多重身份。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