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自用住宅用地」的查詢結果共39筆

新竹市世代務農的陳老伯,為了要給孫子結婚有個新房住,於111年時在自家的農地上建了一間透天厝,並於周圍鋪設水泥以便通行及停車使用。不久前,陳翁收到了112年地價稅補徵繳款書3,000元,不知該如何是好..

情侶或是夫妻一起買房,會擔心若是出了一部分錢,房子卻沒有登記在自己名下,以後感情生變,權利會受損,所以大部分人都會建議採用「共同登記」來保障雙方的權益,以免其中一方未經同意就擅自賣掉房子。

財政部「房屋差別稅率2.0」即將於9月底前送立法院審議,針對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的戶數,由現行的縣市歸戶改採全國歸戶,稅率未來也會依戶數進行差別稅率調整。勤業眾信會計師提醒,這次囤房稅有5大修法重點,納稅..

即將於11月開徵的地價稅,若未使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恐怕會讓荷包大失血至少4倍!官方更提醒,若要適用自用住宅用地,須提前40日申請,同時要符合土地所有權人或親屬於該地有戶籍登記、無出租或營業等5項條件..

夫妻買房如何掛名,牽扯到長輩就更難解了!一名人妻抱怨,新婚房1400萬當中,有1000萬是娘家出資的,而婆家也有給200萬,如今婆婆擔心兒子未來離婚的話會淨身出戶,因此要求房子改成共同持有。對此,原P..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居住正義,其中就包括了「公益出租人」,希望房東可以把房子租給符合租金補貼資格的民眾,還享有房屋稅、綜所稅、地價稅的優惠。但公益出租仍屬於出租行為,並非自用住宅,因此若買新房賣舊房,並不..

2023年開始《民法》規定的成年年齡從原本的20歲下修至18歲,只要年滿18歲以上已具行為能力,就可以獨立行使過去有年齡限制的事。譬如購買手機、開戶、辦信用卡等,而也同時具備獨立租房、買房的權利,另外..

「為什麼不能登記老婆和老公的名字?」一名人夫抱怨,買房一切花費都是兩人負擔,殊不知說到房子登記的問題時,老婆以「安全感」為由要求只能登記在她名下,令原PO難以接受。文章曝光後,一票網友也怒回,「就是自..

房地合一稅從2016年上路至今,滿足持有6年400萬元免稅條件的屋主越來越多。不過專家提醒,近年因疫情影響,有20~30萬人無法歸國,導致戶籍被遷出,恐怕無法適用這項優惠條件。

大直小宅公設比竟高達58%!近期台北地政雲揭露,敬業一路上的「川普菁棧」3月交易,總坪數為20.65坪,不過車位卻誤植僅有1.5坪,導致該戶公設比意外高達58%。而若是把原車位恢復至8.36坪,該筆交..

位於大直的樂群三路,為著名的「米其林一條街」,光是2021年就曾有2家餐廳上榜米其林二星名單,過去2020年甚至有4家餐廳上榜,走這條路最高能採到7顆星。不過,觀察台北地政雲資訊,該條路上也有不少建案..

去年全台共有914位自然人大地主,因持有土地的地價過高,被課徵55‰地價稅最高稅額。其中人數最多的為台中市,共繳地價稅約5.4億元。而台北市僅有2人,為了保護隱私,財部特別將金額隱藏、不公告。

「我會被淨身出戶嗎?」一名人妻透露,與老公奉子成婚,如今在北市鬧區買房,無奈說到錢傷感情,明明娘家有幫出500萬裝潢錢,但老公卻不肯夫妻共同登記,還主張登記誰的名字就是誰出貸款。兩人未此頻頻爭吵,原P..

為了要給安全感,不少人夫會將房子登記在老婆名下!不過一名人妻抱怨,要與老公一起出錢買購屋,怎料婆婆提醒一句「不動產不能買老婆的名字」,要兒子必須保護自身權益。此話一出讓原PO氣炸,明明自己有出錢,卻又..

近年房市熱,2022年度六都公告土地現值皆呈現上漲趨勢。平均漲幅最高者為新北市,達3.5%。專家表示,新北主要拉動的行政區如三峽、樹林、鶯歌、泰山等蛋白區,漲幅落在5~6.8%。不過預估板橋、中永和等..

台南2022年的公告土地現值出爐,新光三越中山店連續5年蟬聯地王寶座,土地公告現值每坪約111萬元,而地后則由新光三越新天地拿下,每坪約103萬元,形成地王、地后都是新光三越的局面,而整體漲幅最大的則..

台中市今(16)日召開2022年公告土地現值與公告地價評議會,公布明年度全市公告土地現值平均上漲1.89%,但14期重劃區調漲59.83%最高;公告地價則微幅調整0.06%,地王仍由位於台灣大道、惠來..

在國內凡是持有土地都要繳納地價稅,若是自用住宅用地稅率更只要2‰,不過其實有些土地可以不需要繳地價稅,專業地政士指出,例如無償供公眾通行的道路土地就可享有地價稅全免,此外都市計劃中的公設保留地若無使用..

民眾若把房子出租給經濟、社會弱勢的人被稱為「公益出租人」,其每年要繳的地價稅及房屋稅都能以自用住宅用地及自用房屋稅率計算。但有民眾表示,出售時卻無法以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課稅,專家解釋因為出售不具公益..

房價居高不下,加上稅金負擔更重,為了節稅,夫妻之間相互贈與、子女繼承長輩的房子成了新顯學,內政部最新贈與及繼承移轉量資料,今年首季跟去年同期相比,全國贈與移轉量增加4.4%,創6年同期新高,繼承移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