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預售市場」的查詢結果共293筆

全台預售成交件數已連續4個月破萬件,為2022年以來首見,顯見選舉未對市場造成太多干擾。信義房屋專家表示,目前房價還是沒有回頭的氛圍,今年329檔期又是選後推案,短期房市氣氛熱絡。

從官方買賣移轉棟數、預售實價揭露、各民間研究機構的數據,皆可發現房市大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轉熱,買氣並延續到今年,顯示剛性需求強勁,尤其是大選過後,遞延買盤相繼出籠,許多購屋族鎖定329檔期,準備出手買..

台中海線受惠於台積電中科擴廠帶動,房市交易持續熱絡,市場觀察,科技族群愛好新屋,也因此預售及新成屋需求節節攀升,其中鄰近西屯中科的「龍井區」,去年第四季以總價1000~1500萬元的新屋交易最為熱絡,..

去年Q4房市交易價量上升,貸款樣本數是近8季來首度破5萬件,平均購屋總價達1344萬元,年增近120萬元,再創新高。另外預售市場也是如此,以新北為例,Q4交易量季增35.8%,價格則以新莊成長9.3%..

2023年政府積極打炒房,高雄房價卻未見下滑,去年預售屋、成屋雙創最高價,隨台積電高雄廠力拼2025年量產,高消費人口將實質進駐,專家分析,高雄房市處於落後補漲階段,未來2年房價至少還有1成漲幅。

2023年全國預售交易10.6萬件,年增27%,成交總額則為1.7兆元,年增34%。代銷業者表示,總統大選後,大家都想拚經濟、累積財富,投資置產市場必熱絡,且供給量明顯大增,估今年數字將再超越2023..

2023年受打炒房衝擊,加上台積電設廠一波三折,高雄房市買氣猶如洗三溫暖,快銷案大幅減少。統計實登發現,去年高雄預售案僅2案為「確認完銷」,銷售成數最高的前3名,去年銷量均超過9成。專家分析,均分布在..

新北市近年來受台北房市外溢影響,區域房價也節節高升,其中尤其豪宅價位更是驚人。觀察2023年實價,新北市第一豪宅一樣由新莊「遠雄九五」拿下,至於預售第一豪宅則是板橋「勝輝一邸」。

受新政策影響,預售市場上已無短線投資客進場,而近期中古市場則出現短期暴賺案例,買方以1030萬元購入三重27年華廈,短短5個月後,竟以1450萬元賣出,漲幅超過4成,相當驚人。

儘管2023年打炒房一波波,不過疫後資金潮加上南科議題,讓台南市的新案價量水漲船高,根據實登統計,2023年安平區均價大漲27.7%,預售均價每坪達39.2萬元,為全台南漲幅最高,僅3區出現跌幅,東區..

台積電從前年傳出在高雄設廠,周邊房價從1字頭漲到3字頭,今年8月,從28奈米廠確定改為先進製程2奈米廠後,為房市買氣再注入強心針。就有網友表示,最近同事在苓雅區買房,一坪買35萬;另一個同事去年買左營..

現今房價持續高漲,不少人會選擇購買預售屋減輕貸款壓力。就有一名網友好奇詢問,該如何搶先得知預售屋的開賣時間呢?貼文曝光後,許多過來人紛紛留言表示,只要先買了第1間,未來就有很高的機率能搶先購買,更透露..

去年11月預售成交1.05萬件,年增1倍,且創下《平均地權條例》新制上路後新高。專家表示,當前自用買氣仍穩健,預售交易量逐月回升,而高雄先前還傳出個案熱銷,預期未來交易量還會顯著走升。

台中4000萬元為豪宅限制令的天花板,從實際數據來觀察,台中總價逾4000萬元的預售住宅交易,在2023年前11月達404筆,但反觀成屋市場目前揭露2023全年僅148件,預售交易量拼過成屋2.7倍。

一表看7次總統大選對房市交易量的影響,發現大部分成交明顯提升,是在選後1年,而不是在當年度。另外,專家預測,今年房市將呈5大發展格局,包括基本面穩健發展,但房價推升不易,而在政策面向打房政策終止,新政..

因政府連續祭出幾波信用管制措施,包括將土地融資下修至五成,一成待動工後才撥款等,限縮開發商資金來源,加計營造成本不斷上漲,使中小建商財務危機延燒,陸續有建案爆發跳票停工,甚至爛尾樓案例。對此,專家、業..

適逢大選等因素,明年房市前景不明朗,對於2024年發展,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今(3日)表示,整體將是量縮價緩,房價將從天花板價格下跌,2024年代表歌曲就是《舊情綿綿》,「看這首歌就知道要倒了,還..

台中市精華區房地產將進入單價百萬俱樂部單價時代!據統計,2023年台中總推案達4825.3億元,估2024年「量縮價穩」。其中房價部分,包含七期、水湳等精華地段,都有個案可望開出百萬元單價。

每逢總統大選前,房市往往多空交錯,空方的觀點在於,民眾不會在大選前拿出鉅款購屋,多方則認為,2024年不論是由藍或綠勝選,2黨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上,都不約而同在政策上討好首購、自住、小家庭、年輕族群,..

從14號凌晨美國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的結果來看,在明年經濟成長、就業環境穩定以及通膨受壓抑的前提之下,台灣維持連三凍的政策利率合乎市場預期。預期在升息循環告終後,2024年擺脫大選沉悶氛圍與政策緊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