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蝸居地下室靠回收衣物取暖 50年劍潭整宅竟存M型化族群

記者項瀚/台北報導

時隔50年,過去曾因公共工程所拆遷的住戶,被集中在整建住宅之中。而劍潭整宅當時遷入近1200戶,各戶面積在10~12坪左右。時值今日,住戶多剩下老弱病殘者,窳陋、破舊的空間,不時飄散出一股霉味,更讓一般行人路過時,只得加快腳步。

《地產詹哥老實說》S2EP84/破解下半年建商劇本 專家點破買房3大雷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劍潭整宅共有5棟、1179戶,被稱為「精華區貧民窟」。(圖/記者項瀚攝)

台北市「整建住宅」是1962~1975年間,政府為安置拆遷和違建戶,而興建的平民住宅。但每戶僅10~12坪,空間狹小,屋況更每況日下。其中,位於承德路四段、靠近承德橋的「劍潭整宅」,有4棟於1971年完工,而近期剛增建電梯的二期1棟,則是在1972年完工。5棟共計1179戶皆尚未步入都更重建。

▲住戶們的洗衣機、衣服、鞋櫃及其他私人物品佔據走道兩側,讓空間更顯狹窄。(圖/記者項瀚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者實地採訪,發現劍潭整宅除建築外觀老舊,樓內公領域燈光也相當昏暗,住戶們的洗衣機、衣服、鞋櫃及其他私人物品佔據走道兩側,讓空間更顯狹窄。而在難得的空閒處,也被堆滿廢棄腳踏車、家具等等。

一名住在地下室的梁先生靠打零工、收資源回收維持生計,持有低收入戶證明。50多歲的他從出生就住在該處,目前是獨居狀態。

走入梁先生屋內,狹小的空間堆滿雜物,床上更有堆積成山的回收衣物。他說:「本來是因為怕冷,所以去外面撿了很多衣服,但屋內空間實在太小,也只好堆成這樣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梁先生屋內堆滿雜物,床上更有堆積成山的回收衣物。(圖/記者賴志昶攝)

惡劣的居住環境,讓人難以想像。梁先生也無奈地說:「住在這種環境當然很痛苦,但沒有辦法,我個人是很想都更改建,但這邊產權複雜,實在難以推動。」

另一名住戶許先生在工地做粗工,他也說:「現在房價這麼貴,都是投資客炒作,中低階層在雙北根本買不起房;我是想都更的,但這講了10~20年,已不抱有任何指望。」

不過,劍潭整宅並非每一住戶的屋內環境都如此不堪,經濟能力也有天壤之別。一名住在5樓的雷太太帶記者走進屋內,狹小的空間巧妙隔出1+1房,空間明亮、擺設整齊,環境相當舒適。

▲雷太太屋內環境舒適,與梁先生呈現強烈對比。(圖/記者項瀚攝)

雷太太已故的丈夫曾是軍醫,退伍後由於資金不足,無法像許多同僚一樣開立診所,於是被安排到大同公司擔任科長。雷太太分享:「我先生是老兵,原本住在圓山腳下的眷村,拆掉之後,就被分配到這裡。」

他倆住在劍潭整宅一陣子後,3個小孩紛紛長大,發現空間不夠,就轉往石牌一帶買新房。雷太太回憶:「40年前一戶只買60萬元,大概5~6年前賣了不錯的價格,把錢分給小孩,也花100萬元裝修現在的房子,一個人搬回來住。」

「我喜歡一個人住、也喜歡清靜,在這住得非常習慣。」雷太太說,3個小孩都成家立業,日子過得不錯,也有自己的房子,其中2個還到國外發展。而談到拆除改建意願,她坦言:「我這麼大了、快70歲了,不想都更了,我一個人很難搬家。」

記者走訪劍潭整宅多天,發現年長者的比例頗高,但同時也看到有年輕人進出。住戶透露:「這裡有一半都不是原住戶,而是年輕人來承租,像是大學生、外勞、小夫妻等族群都有,每戶租金大約在8000~1.2萬元。」

《地產詹哥老實說》S2EP84/破解下半年建商劇本 專家點破買房3大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