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坪4.7萬國宅能達居住正義? 內行點破難處:供給少、弊端多

▲▼位於中正紀年堂旁的「新隆社區」,為海砂屋國宅社區,近期總算整合近9成將談妥都更。(圖/記者賴志昶攝)

▲位於中正紀年堂旁的「新隆社區」,為早期國宅,近期卻產生「海砂屋」問題,正在整合洽談都更。(圖/記者賴志昶攝)

記者賴志昶/綜合報導

近期「居住正義」引起討論,其中關於社宅的規劃,尤受關注。早在社宅政策前,國內早已有行之有年國宅制度,但卻於2015年走入歷史。信義房屋專家建議,政府追求「居住正義」可從租、售兩端著手,但最重要是能長期隱定地滿足住宅需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產詹哥老實說》EP162/砂石車夜撞信義區老公寓冒陰謀論 內行揭都更暗黑面

政府為落實居住權利,最早在1955年成立「行政院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並於1976起開始「國民住宅六年興建計畫」,之後直到1999年期間,根據內政部數據,總共在全台完工興建17萬4891戶國宅,之後便停止興建,最終於2015年總統馬英九執政期間,正式廢止《國民住宅條例》。

根據住商不動產統計,這些1980年代所推出的國宅,確實價位相當低廉,以北市為例,如信義區「忠駝國宅」、中正區「新隆社區」、大安區「大安國宅」、「成功國宅」、中山區「興安國宅」等,當時推案每坪僅在4.7~7.1萬元。

▼台北市國宅價格比較。(表/ETtoday彙整)

不過,這樣低廉的住宅產品,為何未對房價產生抑制效應呢?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由於供給量過少,還需要抽籤,要抽國宅宛如要中樂透頭獎一樣困難,最終對整體市場「激不起千層浪」,對抑制區域價格有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國宅後期會走入歷史,住商不動產企畫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則提到,國宅當時僅持有1年後,即可開放住戶移轉,演變成轉手房價漲幅過高。以「新隆社區」為例,早期1980年代推出單價僅4.7萬元,但到2022年,該社區成交單價就已破百萬元,加上後期不少國宅施工品質較差,「海砂屋」等弊端叢生,最終慢慢走入歷史。

何世昌提及,雖說國宅制度在結束後,當時政府為回應民意需求,仍是有推出「合宜住宅」產品,同樣是打著低價位住宅的大旗,但是由政府外包各大建商興建,不過後續同樣出現各項弊端,僅推出幾案後,便消失匿跡,且由於案場多位於新興重劃區,對整體市場波動也相當有限。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建議,政府順應民意追求「居住正義」政策,應考慮民眾居住品質與可負擔程度,從居住或租用兩大層面共同著手,但現階段最重要仍是從擴大供給面,來讓購屋者或租屋族有更多選擇,釋出穩定社會住宅供給,或提供足夠的住宅福利補貼政策,相信長期下來,就能平緩部分「無殼蝸牛」對居住權益的渴求。

《地產詹哥老實說》EP162/砂石車夜撞信義區老公寓冒陰謀論 內行揭都更暗黑面

信義房屋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