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除了調節氣候、淨化空氣、保護生態,更有著提升市容、讓民眾休憩乘涼等,為健康以及環境帶來諸多好處。(示意圖/記者許權毅攝)
記者潘姿吟/綜合報導
在台灣,雖然有許多企業和個人渴望參與植樹造林活動,卻常面臨不知道合適植樹地點的困境。這種需求促使了民間社團「臺灣好植地」的成立,該組織運用先進的衛星資料和分析工具,創建了一個促進算樹、找地、種樹合作的網絡平台,以系統化的方式盤點、歸納並呈現各地具有植樹潛力的地點,以及盤點各縣市及部會,與民間合作綠化植樹業務政策資訊。
地球上的樹木超過3兆棵,但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類每年砍伐約150億棵樹,相比之下,植樹量卻遠遠不足,僅有5億棵。植樹造林不僅可以調節氣候、淨化空氣、保護生態,還能美化市容、提供休憩之地,是對健康和環境帶來諸多好處的重要行動。
儘管近年來政府和民間推出了許多植樹活動和林地認養政策,但相關的土地和業務資訊分散在各個單位,如林務局、水利署和地方政府等,缺乏一個整合性的平台和系統化工作流程來協調這些活動。
▲▼「臺灣好植地」專案希望透過「算樹」,了解樹木分佈的概況,接著透過「找地」的過程,盤點出尚未種樹的地區,若基本條件合宜的用地,將進一步評估「種樹」的機會。(圖/翻攝自臺灣好植地)
「臺灣好植地」為解決這個問題,開發了用地分析方法,促進公私部門的合作,並提出了一個與樹木和諧共存的願景。透過其平台,使用者可以輕鬆查看近2800個具有綠化潛力的地點,以及等待認養的土地信息,這些資訊均通過資料工程技術在線上地圖上清晰展示。
該組織的共同創始人劉哲瑋提到,他們聚焦於尚未進行植樹的潛力地區,如:海岸、河流附近的公共土地、城市公園和公共建築的開放空間。為了避免涉及較為複雜的農業用地和山林業務,「臺灣好植地」選擇專注於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地區,希望通過提高公眾對這些地區的認識,促進更多的植樹活動,從而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