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表示,要抑制房價,不該去壓抑需求,而是製造更多的供給。(圖/記者項瀚攝)
記者項瀚/台北報導
「政策打房,只是短暫抑制需求,讓房市不正常地修正。」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表示,要抑制房價,不能壓抑需求面,而是要想辦法增加供給,他認為以目前台灣興建房的數量來看,還是不夠多,新屋數量比起老屋實在是少太多了。
《地產詹哥老實說》EP249/少子化房市詭局! 地產作家揭:2041年是房價關鍵轉折點
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表示,去年919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市冷凍,買盤呈現觀望,價格也出現微幅下修,但這個下修是「不正常的下修」,只是短暫的修正。
胡偉良認為,剛性購屋需求一直存在,透過政策讓買盤觀望,但總有一天這些買盤還是會釋放出來,要真正抑制房價不能從需求面控制,而是要從供給面著手。
不過,從每年住宅使照核發量來看,2021年約有10萬棟落成,之後開始進入大量交屋潮,到了2024年13.8萬棟,這樣逐漸放大的供給量不夠嗎?
▲2024年全台有13.8萬棟住宅落成。(示意圖/記者項瀚攝)
胡偉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坦言,數字上來看確實是增加的,但以更宏觀的角度,台灣有900萬棟老屋、屋齡超過25年的建物高達3/4比例,「台灣新屋建成的數量還是太少,未來每年新屋量要慢慢走向20萬棟、25萬棟才合理。」
胡偉良強調,供需是影響房價的關鍵,以台北市來說,由於沒有素地,因此若要產製出新屋供給,就得靠危老都更,這也是政府該多花心力的地方。
不過,房市專家何世昌補充,供給量大或小,很難由政府說得算,這是一個市場自由機制,景氣不好的時候,建商們就自然不推案,因此政府在調控房市時,往往也只能從需求面下手。
另外,除了市場供需層面,胡偉良也提到,要抑制房價,還有3大重要因素。首先就是規模經濟,政府應該淘汰實力不足的公司,扶持更有能力的公司,規模做大了,成本也自然降低了,房價就有下修的空間。
第二,胡偉良表示,營建成本高漲絕對是台灣高房價的主因之一,因此如何在營造端進行標準化,以降低成本也是重要一環。第三是去中間化,他說代銷公司抽6%,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省去這些銷售房屋過程中的成本,也是抑制房價的一個辦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