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裕豐/台北報導
台北市寸土寸金,大塊素地難尋,連小面積的土地也搶手,東區光復南路巷弄內出現一個特殊建案,基地面積僅36坪,由於面積太小,1層樓僅15坪,呈現出特殊的「寶塔」式建物,專家分析,建物1樓未來是店面,但是無論自用或招商,面積太小,租金將會低於一般行情。
►《詹哥地產老實說》EP7 天怒人怨紅單怎麼來? 轉手賺1倍!小資族慎入成冤大頭
特殊建案位在台北市東區商圈,鄰近捷運國父紀念館2號出口,經查建造執照,基地面積36.6坪,構造種類為鋼骨造,使用分區是第四種住宅區,將建造1棟地上3層建物,用途為一般零售業。
▲「寶塔」式建築位在北市東區。(圖/記者林裕豐攝)
記者實際走訪觀察,建案正在施工中,由於沒有地下層,所以直接往上蓋,目前樓地板已經完成,由下而上慢慢變小,側邊的樓梯也接近完工,附近住戶表示:「這裡以前好像是馬路,後來鐵皮圍起來才知道要蓋房子,土地太小了啦,好像寶塔,很好奇以後要開什麼店。」
▲「寶塔」式建築樓地板已經完成。(圖/記者林裕豐攝)
身為老松山人、光復國小校友的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表示,從市民大道四段、延吉街口開始,有一條路形呈S型的道路、平面停車場,南北向一路延伸到仁愛路,過去大家習稱「廢鐵道」。
1985年在「修訂南京東路、光復路、仁愛路、敦化路所圍地區細部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後,正式將廢鐵道所開設的路寬約20米的道路用地,首次結合道路及停車場,變成新設的停車場用地,最後於2009年完工地下停車場的工程。
黃舒衛分析,由於穿越住宅區,為改善當地的停車需求並納入交通寧靜區的概念,道路以槽化島將車道設計為S形,並捨柏油改採舖面磚,以降低車輛的行車速度,另週邊道路並配合實施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措施,形成一個類似廣場的開放空間,臨街的土地、建物接著紛紛重建,因近國父紀念館,10年屋齡中古屋仍有每坪130萬元的水準。
▲建案附近10年屋齡中古屋仍有每坪130萬元的水準。(圖/記者林裕豐攝)
這宗基地原屬大安區仁愛段一小段195地號,雖然土地使用分區為住宅區,但實為光復南路294巷,且在1965年就被指定為現有/既成巷道,所以無法建築開發,亦不得違反供公眾通行之目的而作他用,一直到2016年完成土地分割之後,195-1地號終於才能單獨建築開發。
黃舒衛分析,基地面積僅36.6坪,若加上建蔽率的限制,單層面積約15坪,其實不符開發效益,但為了保護產權及未來整合開發權益,所以勢必以較低的成本蓋屋,成了一個鋼骨搭的寶塔形房屋,並非從開發收益、處分面考量。
黃舒衛說:「雖然規劃為零售空間,但推測未來無論自用或招商,也會著眼於與鄰房的合建利益為主,總租金會低於一般行情。」
▲建築基地原本是既成巷道。(圖/翻攝google map)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表示,基地面積小,在建築規劃上較受限,且樓梯會占用一定的空間,故每層的面積小,不過這棟興建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緊鄰在旁的建物,原本是這排房屋邊間,坐擁隱私、用路、通風採光等優勢,但旁測建物蓋起後難免受影響,故建議購屋人若以邊間為購屋主要考量,務必確認臨地是否為私人用地,避免日後私人用地興建房屋遮住採光或景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