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庭輝/自償心態作祟 不只明倫!台灣社宅太貴了

▲▼「明倫社宅」。(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明倫社宅租金過高,近期引起爭議。(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

明倫社宅租金爭議體現社宅長期被掩蓋結構問題!簡單來說,台灣長年興辦社宅思維,註定讓所有社宅租金都很貴;而明倫則是在設計、興建、與制度上的其他細節問題,又比其他間社宅貴得更誇張,以至於引爆業力、問題呈現在大家眼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台灣的社會住宅貴嗎?

台灣目前規定社宅以市場租金7到85折出租,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對比鄰近日本社宅與市場租金比較圖,顯示是市價的3到4折 ,不是只有日本特別便宜,包括韓國、香港比例差異也不大。

為何台灣社宅租金貴,大多數人仍覺得便宜?其一是以前沒有社宅、也沒有太多先入為主價格概念,只比市場便宜一點就好;二來是建物蓋得又新又漂亮,就算有些沒便宜太多社宅,跟外面比較起來也覺得滿公道。

三是比社宅更低價的平宅、國宅數量不多,住過的人更少,很難提供比較感,以台北市為例,比方說低收入戶才能入住平宅,只需繳交千餘元管理費就好;而20分位以下的出租國宅,12坪月租只要2800元,所以當這些住宅要轉型成社宅時,他們都是最清楚台灣社宅很貴的那群人。

▼明倫社宅。(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明倫社宅」。(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自償迷思是台灣社宅租金太貴的根源

那些社宅不太貴國家在興辦思維上,最高指導原則是「弱勢族群住得起」,所以低租金是預設好,雖然收低租金會虧本,但政府大多直接撥錢補貼,或是交叉補貼,比方說部分社宅租給店面、商場、停車場、甚至賣掉,賺的部分去補貼弱勢房租虧損的部分。

反觀台灣社宅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政府最好不要出到錢」,也就是「社宅租金應該自償」,大家都想不出錢就蓋社宅,也就是這種思維出了問題。

自償社會安全網?

社宅本是社會安全網的一環,怎麼可能不用貼錢?大眾運輸工具如公車、捷運政府都是祭出適當優惠及補助,甚至連購屋都有所謂的優惠貸款,但社宅竟然說要靠租金自償?

上述思維結果,導向社宅租金貴到翻,換一種情況說,也就是捷運如果不補貼,價格也會漲到很多人搭不起一樣,這樣思維直接影響資源分配上。

▼明倫社宅租金過高,近期引起爭議。(圖/CFP)

▲▼看房,買房,房產,購屋,房仲,租屋。(圖/CFP)

明倫社宅3房型月租4萬500元是「原價」,但即便是打折最多、最弱勢的群體也要3萬6000元,能夠負擔這種租金水準的家庭總收入平均每人每月1萬7005元以下。

如果你去跟這樣的家庭說「政府有蓋社宅給你們住,打折之後月租算你3萬6000元就好」,最好跑快一點,沒被扁算你運氣好。但如果不是明倫社宅貴成這樣,大家也不會知道台灣社宅本來就滿貴的,不是嗎?

為什麼那麼貴?的確太豪華了

社宅每坪建造單價並不低,據學者所言「一坪12萬算品質不錯,一般是11萬左右,10萬以下品質不太理想」,但有著綠建築、智慧建築、無障礙空間、耐震等4大標章社宅,目前每坪造價約14.45萬,但並非品質蓋得好有錯,而是如果社宅主要目標是提供給弱勢居住,那得在品質與價格之間取得平衡。

除此之外,社宅租金中包含管理費,兩者沒有分開計價,因而住戶不知道月繳的租金,有多少錢是拿去付管理費,那麼住戶也會期待高品質管理水準與三班制保全。

社宅要繳房產稅   稅賦墊高租金支出

目前社宅興辦成本可以分為日常管理維護(管理費)、中長期修繕、興建成本、稅賦。如果說其他都是必要開銷只是需要控管,稅賦這項就實在有點莫名其妙。

沒錯,社會住宅是要繳房產稅的。雖然《住宅法》22條說社宅的地價稅及房屋稅得適當減免,但最多只能減免10年,而社會住宅的營運期是抓55年,也就是有45年都要繳房屋稅地價稅。

但這筆錢當然不可能在10年之後才猛調升一波租金,而是直接攤算到當前租金,也就推升了租金,這種不合理的措施當然有待中央修法,但若地方願意,其實也可以在稅基與自治條例當中找到辦法放寬限制。

建議「以成本租金」替代打折估價

老實說,明倫社宅租金爭議事件後,社宅多少會被懷疑是居住正義還是政府當包租公賺錢的手段,我認為不要再使用「市場租金打折」的概念來談租金,而是要改用「成本租金」的概念。

因為,「市場租金打折」本來就是一個會有爭議,不容易讓人信任的標準。這個市場租金到底是新成屋還是中古屋?北市府說是新成屋,內政部次長說是中古屋,聽誰的?而這個租金是電梯大樓還是華廈還是公寓的租金?

這些數字都差很多。當租金一高起來的時候,市民第一時間絕對就是懷疑你是用什麼當標準計算的,是不是在坑市民的錢,這會讓市府陷入非常嚴重的信任與公關危機。

成本租金就好辦很多了,首先這就體現了「政府不賺錢」的立場,而且還會再額外補貼錢。把各項成本跟試算出來的租金攤出來,哪邊花太多哪邊有好好省錢,為什麼收這個價格,大家一目瞭然。

對於弱勢戶的租金,政府可以收得比成本租金還要低;對於沒那麼弱勢的群體,政府則可以收得比成本租金再高一點。最後的結果,就是要讓整體租金平均的接近且略低於成本租金,以顯示政府不只沒賺錢,還貼了一些錢。

再強調一次,明倫這麼貴有沒有問題?當然有問題。但這問題是不是明倫獨有的問題?當然也不是。如果明倫社宅的爭議可以讓更多人注意到台灣社宅的根本性問題,並在未來具體每個案例上都往前修正,也就有它的價值所在了。

►廖庭輝小檔案

現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和都市改革組織合聘研究員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經歷:曾參與青年工運與學生運動組織

關鍵字:明倫社宅社宅租金弱勢租屋族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當保全? 網曝現實面:也領一樣的薪水

大樓、公司都常見保全人員,近日有網友發文表示,他聽比較資深的保全大哥說,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這個行業,因此他就想知道其中原因,這是為什麼呢?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討論。

9小時前

勇敢出價卻被酸!買家開1250萬「談1680萬中古屋」一票反炸鍋

一名買家近日分享看房經歷,表示看上一間28年建坪55坪的中古屋,開價1680萬,出價1250萬後卻被賣方反酸「低於實登買不到」,還遭質問「預算這麼低怎麼看這種房子?」讓買家無奈又困惑。貼文引發討論,「第一次出實登9折還被嫌?」「直接説你的上限,雙方都不浪費時間!」

9小時前

存到200萬「要先買房or先確認有無小孩?」 網答案一面倒

不管是買房,還是生小孩,都要考量自身經濟狀況。近日有網友發文透露,因為她一直還沒有生小孩,所以錢存得算快,但她同時又擔心,如果房子買下去了,她又懷孕了,會不會不夠住?因此她就想知道應該先買房還是先生小孩?貼文曝光後,引起討論。

9小時前

怕噪音買頂樓「過年崩潰了」 主委懶回1句!他爆心累:怎麼辦

一名網友當初為了避免噪音困擾,買預售屋頂樓,怎料自從去年搬來新鄰居後,就是他崩潰的開始,尤其是寒假、過年期間,對方孩子不僅在屋內跑跳,更會到頂樓天台玩耍嬉鬧,儘管向鄰居、主委反應仍無解,讓他心累不已。

10小時前

年薪130萬「想買北市2000萬套房」 全場喊盤:哪來的勇氣

一名27歲女網友分享買房計畫,年薪約130萬元,打算買一間台北市中心,價值2000萬元的中古屋,1房1廳1衛,預估能貸到70%-75%,自備款需要600萬元,想知道這樣的經濟狀況適不適合買房?對此,信義房屋專家表示,可以一邊存一邊看,不用急著一定要馬上買。

12小時前

徐佳馨/史上最大規模退休狂潮來襲 房市Ready沒?

最近市場話題都在降價、崩盤等議題糾纏,空方勢力已然成形。不過,在此之外,台灣房市所要面臨的反而不只是多空交戰,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現象持續,二戰後嬰兒潮世代預計將在10年內陸續退休,形成史上最大規模退休潮。

13小時前

LaLaport帶動人潮!「南港 vs 內湖」哪裡更有潛力 專家給答案

南港LaLaport日前正式開幕,吸引大批人潮搶逛,就有網友想知道,現在南港越來越貴,且非常繁華,南港是不是已經大勝內湖了?貼文曝光後,掀起網友討論,信義房屋專家認為,其實南港和內湖很像,不過就潛力來說,目前是南港的焦點還是比較多一點。

15小時前

房市大檔不再大拜拜 北台灣百億案「6字頭只剩1場」

統計北台灣329檔期總銷前10大新案,只有冠軍是豪宅,為西華飯店改建案,估成交單價220~250萬元。以單價角度來看,預估6、7字頭還能入手的也只有4案,分別位於龜山、新莊、林口、板橋。

16小時前

5年首見! 業者自嘲:329檔期像蛤蜊吐沙「要開不開」

房市迎來第七波信用管制後首個大檔期,雖然央行未進一步擴大信用管制,但房市急凍心態未消退。不過,整體推案量仍達900億元,較去年增加約5%。就有中部業者自嘲:「今年329就像丟進水裡的蛤蜊一樣、要開不開的。」

16小時前

329大檔熄火 南台灣案量減33%現「開案即讓利」

傳統推案旺季329檔期即將到來,不過今年南台灣旺季不旺,台南、高雄的總銷金額,相較去年同期破千億水準出現明顯下滑,合計僅852.7億元,大幅衰退33%。專家透露,甚至有部分新案開案即讓利。

16小時前

東森房屋 精選好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