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屋」就是新加坡的公共住宅,遍布全島各地,由一棟棟整齊一致的高樓形成一個社區。(圖/翻攝自YouTube/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
中央社
近來不管是台灣還是韓國政府都為房價飆漲傷透腦筋;台灣「打炒房」自住剛性需求讓房價持續上漲,韓國打房打到租金居高不下。同為亞洲經濟發展模範生的新加坡,雖是城市國家地狹人稠,但相較台、韓,星國年輕人購屋夢卻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在新加坡,只要有穩定收入、按時繳公積金,不會擔心買不買得起房子,要煩惱的是能不能買到自己想要的地點或想要的房型。」這名30多歲的新加坡年輕人,明年即將入住新居,一番話讓許多尋尋覓覓找房的台灣人羨慕。
根據統計,台灣人要不吃不喝近16年,才能在台北市買得起一戶房子。但新加坡薪資水準高於台灣,房價卻相對較低,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的2021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新加坡房價收入比為4.7,相較於台灣房價可謂「得天獨厚」。
低薪、高房價向來是台灣年輕人心中的痛,然而諷刺的是,新加坡薪水較高,卻不需要背負永遠追不上房價的重擔。對新加坡人而言,一般只要有薪水收入及公積金,就能慢慢償還房貸,生活不會因為難以負荷的房貸被壓得喘不過氣。
▲「組屋」是由一棟棟整齊一致的高樓形成一個社區。(圖/翻攝自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下同)
一名旅居獅城多年的台灣人觀察,在新加坡只要是正規國立大學畢業,有穩定工作,畢業一兩年後結婚買房是非常普遍的情況。記者也有不少新加坡朋友不到30歲就晉升「有房一族」。
對於陷入房價飆漲泥淖的台灣人而言,地狹人稠的新加坡到底是如何讓人民不用望「房」興嘆?
新加坡有一套公積金制度,依據規定,公民及永久居民開始工作後須繳納公積金,這是為了確保退休後仍有一筆資金支應生活所需。不僅於此,公積金也可用於購買房產、醫療保健等需求。
事實上,新加坡住宅自有率高達9成,背後功臣就是力行數十年的「住者有其屋」政策。
新加坡於1960年成立建屋發展局(HDB,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將「房屋擁有權」視為維持社會穩定及建造鄰里的關鍵要素,HDB在1964年的年度報告提及讓中低收入族群擁有自己的房子。Demographia一項報告也指出,HDB已在新加坡建造超過一百萬個「組屋」單位,其中9成是自住,這項比率在全球名列前茅。
「組屋」就是新加坡的公共住宅,遍布全島各地,由一棟棟整齊一致的高樓形成一個社區,周圍通常有商場、學校及小吃店,生活機能十分方便。約8成新加坡人住在組屋。
新加坡公民準備結婚時,即可向政府登記購買組屋,因此「我們一起去申請組屋吧!」就成了星國獨特的求婚用語。為了兼顧單身人士的住房需求,星政府也允許年滿35歲以上的國籍單身人士購買組屋。
除了組屋,新加坡常見的房屋類型還包括當地人稱為condo的社區型住宅公寓(condominium),由私營開發商建造,社區內附有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設施。外國人可以購買這類私宅。
一名旅居新加坡10年的台灣人去年底決定在新加坡置產,買了一房一廳的condo,她直言,「同樣區域、同樣大小,在新加坡買私宅都比在台灣便宜」,更別說組屋了。
雖然新加坡買房相較台灣便宜,但房租卻比台北高出許多,最多可能差距有3倍之多,這代表長期租房並不划算,因此在新加坡,買房是很值得的投資,就算以後不住了,還可以轉售或轉租,「租金會比台灣高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政府對確保人民住的權利相當堅持,若發現房價上升比例與薪水漲幅不符,政府就會祭出房市降溫措施,包括提高相關稅款等,為了確保大多數房子「是真的拿來住」,而非炒作工具。
這名長期住在新加坡的台灣人形容,「新加坡薪水比台灣高,房價又比較低」,要買房住沒那麼難。儘管是性質相同的工作,在新加坡領的薪水可能是台灣的2倍甚至更多,不少台灣人遠赴新加坡工作幾年,累積足夠存款就有能力在台灣買房,擺脫無殼蝸牛的困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