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可能會碰上不少地雷,消費者要特別注意。(示意圖/CFP)
文/周延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周念暉
購買房屋是一項重大的財務與生活決策,但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一些「地雷」,產生的糾紛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與法律困境。以下整理3大買房常見的地雷,包括房屋屋況、權利瑕疵、契約內容的不合理條款,並提出實務上如何預防,以及相關解決的辦法。
一、房屋屋況
房屋的結構安全、產權清楚、使用狀況直接關係到購屋者的權益。許多糾紛案例中,買方在購屋後才發現房屋存在滲漏、結構問題、現況與使用執照不符。舉例來說,有些房屋雖然外觀良好,但內部卻有嚴重的漏水問題,或發現違建部分未經核准,導致拆除風險。
購屋者應在可以查驗房屋時,仔細徹底檢查屋況,建議聘請如工程、驗屋等專業人士團隊檢查屋況,包括結構安全、滲漏情況以及建材使用狀況,必要時要求建商或賣方提供屋況保固承諾。
若購屋後發現屋況或產權有瑕疵,應立即與賣方協商,提出瑕疵證據,要求修繕、補償或解除交易。若協商無效,可依據《民法》中的「物之瑕疵擔保責任」、「債務不履行不完全給付」等規定,主張減少價金、修補、損害賠償或解除契約。
此外,民眾在購屋過程中應避免過度信任口頭承諾,務必將所有往來交易細節以書面或訊息紀錄等方式確認,有關房屋情形的銷售文宣、廣口、DM也務必要保留,確保未來發生爭議,權益主張有據可循。
二、權利瑕疵
購置房屋的糾紛案例中,房屋被設定抵押權或涉及法律爭議等情形也屢見不鮮。舉例來說,買方可能在購屋後,才知道該房產被他人主張共有產權或存在查封情形,無法順利取得所有權。
對此,建議可以委託地政士代書或律師調閱房地的產權登記謄本,確認是否存在抵押權、地上權或其他法律限制瑕疵,並仔細核對房屋現況與建築執照及使用執照是否一致,以避免後續產權爭議。
三、契約內容的不合理條款
許多購屋者在簽訂合約時,未能逐條檢視內容,甚至忽略潛在的風險條款,簽到了不合理條款,導致日後發生爭議時無法有效主張權益。
舉例來說,有些契約條款中規定賣方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無法交屋時,買方無法要求違約賠償;或約定買方若延遲付款,即需支付高額違約金,而賣方卻無需承擔對等責任。此外,也有部分消費者因急於成交,草率簽署未填寫完整的空白合約或簽訂不平等條款,最終陷入不利局面。
購屋者在簽約前,應仔細審閱每一條款,確保契約內容完整且公平,避免簽署空白文件或未清楚註明細節的條款。如有疑慮,應聘請律師或專業人士協助檢視合約,例如:審閱有無違反內政部公告的預售屋或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及不得記載事項」,若有並進一步要求賣方修改不合理條款,例如過高的違約金或不明確的責任規定。
對於預售屋購買者,更應注意合約中有關工期、建材、圖說及交屋條件、期程等明確規範,並要求附上施工進度報告或建材規格表,確保賣方履約。
但如果真的事後發現,簽署了不合理條款或因不公平條款遭受損失,購屋者仍有機會依照《民法》及《消費者保護法》主張該條款無效,或請求法院重新解釋並調整契約內容,以爭取自身的最佳利益。
▲購屋過程中,要留意契約內容是否有不合理條款。(示意圖/Unsplash)
總結來說,購屋過程中常見的消費地雷與糾紛,主要集中在房屋屋況、權利瑕疵、契約內容的不合理條款上。為有效防範這些風險,購屋者應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對房屋屋況及產權進行全面調查,合理規劃財務,並審慎檢視契約內容。
同時,應善用法律資源與專業協助,確保自身權益受到保障。一旦發生糾紛,購屋者也應積極尋求法律途徑進行救濟,包括協商、申請調解或提起訴訟,確保交易公平與合法。
購屋作為一項重大投資,涉及的不僅是財務規劃,還關乎生活品質與長遠安全,唯有謹慎應對,才能在複雜的交易環境中確保自身利益,實現理想的居住生活。
《地產詹哥老實說》EP241/現代孟母搶大安學區宅現況曝 在地:差一條路「單價差70萬」
▲周延法律事務所創辦人周念暉。(圖/周念暉提供)
►周念暉小檔案
現職:周延法律事務所(SPHERE LAW FIRM)主持律師、臺北市建築經營管理協會理事暨講師
經歷:豐彩扶輪社社長、台北市太平獅子會會長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碩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