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網。(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葉佳華/台北報導
實價登錄制度自2012年8月1日上路以來,已屆滿5周年,雖然房市交易透明度已有明顯改善,但仍出現不少爭議及檢討聲浪,房產專家認為,為了增加資訊揭露的參考價值,政策應趨向透明化,朝向「門牌全都露」,另外在揭露的即時性及精準度都應該要加以改善。
專家呼籲「門牌全都錄」
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總經理張欣民表示,五年前在研議實價登度制度時,考量維護國人隱私的問題,最初該制度上路時是採取「去識別化」,也就是以區段方式,最先以50號為一個區間揭露,對此,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總經理張欣民表示,經過5年的檢驗,「應該要做到門牌全都露,對於資訊揭露才比較有參考價值。」
另外,以現行中古房屋交易,政府規定需於移轉登記後30天內完成登錄實價,而目前內政部也正在研議,未來將傾向改為過戶即直接同步登錄實價,張欣民指出,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負責辦理過戶的地政士(代書)或是房仲業者不用多跑1次手續之外,也能即時反映市場價格情況,提升價格的準確性。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則表示,實價登錄上路5年來,確實讓民眾對於區域行情有進一步了解,買方出價不再像過去一樣「漫天喊價」,但整體而言她認為該制度仍處於「不即時、不精細、放預售屋一馬」的情況。
徐佳馨進一步說明,2012年實價登錄以來採區段式,最先以50號為一個區間,直到目前已縮小至30號為一個單位,她認為,在精準度部分,應該再更精進縮短,另外,對於揭露實價的即時性應縮段時程,她建議,中古屋於移轉登記後30天內完成登錄,內政部可先針對符合該區市價行情的物件先行對外揭露,若等待主管機關一一過濾抽查後,才可開放查詢,「往往都需要等上2個月才看得到該筆揭露資料,早已失去了即時性。」
另外,實價登錄現制要求地政士及不動產仲介經紀業登錄價格,但建商自建案卻成為「漏網之魚」且預售案也僅要求代銷業者須於「結案」後30天內登錄即可。對此,徐佳馨指出,預售案「結案」往往動輒一、兩年,導致揭露資料已與當前行情出現極大落差。雖然目前內政部已研議簽訂買賣契約書後30日內需登錄,並將起造人或建商自行銷售全面納入實價登錄範圍,但徐佳馨坦言,「這個措施對建商來說影響太大,若要全面落實恐怕難度比較高。」
常見不揭露案件
實價登錄上路5年,期間也引發不少爭議,例如曾有民眾表示,在申報登錄後卻都不見實價網站曝光,其原因在於成交價跟當地行情差距過大,主管機關為了避免破壞民眾對於該區域的市價認知,才會選擇該筆實價不揭露,但也造成民眾難以賣房的情況。
事實上,民眾在申報資料對外揭露前,須通過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的檢核及抽查,去除明顯異於市場正常交易價格及特殊交易資訊,才可開放查詢。
桃園市地政局就指出,一般常見的不揭露案件原因包括「親友交易」、「含增建或未登記建物」、「公共設施用地」、「建商與地主合建」、「特殊案例交易」、「債務清償返還土地」、「因判決、調解、和解等因素而移轉土地」等。由於這些「特殊案件」大多會使價格過高或過低,而影響大眾對房地產交易的正常判斷,因此主管機關多採以不揭露的方式,地政局指出,「如果價格不至於偏離市場行情太多,仍會對外揭露。」
對此,張欣民表示,部分案件不揭露往往容易遭人詬病,被質疑「掩蓋」事實,他認為,像是針對二等親友間的交易特殊案件,可以加註於備註欄供民眾參考,「既然要做到全面揭露,就是要讓資訊100%透明化。」
內政部研擬修法
該制度上路屆滿五年,目前內政部也研議針對《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地政士法》及《平均地權條例》等地政三法進行修改。內政部地政司副司長王成機表示,未來修法將預計朝向「即時」、「透明」、「正確」三大方向落實,但目前時程並不確定,還有待與業界、學者、專家共同討論及交換意見。
王成機說明,針對即時性,內政部研擬未來房屋買賣案件,移轉登記即直接同步辦理申報實價登錄,而預售案的部分,也研擬簽訂買賣契約書後30日內就應登錄,另外建商自售案也應納入實價登錄範圍內。
而針對實價登錄透明化,內政部則傾向將物件門牌地址完整落實,不過,王成機強調這一部份會先將個資隱匿之後,才會進一步實施;至於為促進實價登錄正確性,初步也打算改由買賣雙方共同辦理申報實價登錄,而非由地政士或是房仲業者,另外,也將賦予各縣市主管機關查核權,針對有問題的登錄進行資金、貸款情況調查。
民眾意見
近期才購入人生第一棟房的民眾曾先生則說,日前看房子時都會先查詢實價登錄,好處是可以先判斷這區域的行情價位,但是仍有複雜之處,像是有些物件有拆算車位,但有些卻沒有,「這樣很容易造成判斷錯誤,以為自己撿到便宜,但實際上很有可能賣貴了。」
他建議,若實價登錄網站可以分別將車位、公設、實際使用坪數等項目單獨拉開列出來,這樣操作上將會比較方便,民眾在計算單價時也不會容易搞混,造成混亂。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