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汪正翔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戶外貨櫃屋,變身成一座巨大的木座觀景平台,打造了這座名為《台灣聖山》的空間裝置作品。(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下同)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長期投入攝影創作與評論的攝影師汪正翔,左眼近乎全盲,右眼也僅剩0.2視力,卻總能看到景物表象之外的層次意涵,近來他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戶外貨櫃屋,變身成一座巨大的木座觀景平台,成為一件藏在都市叢林中風格迥異的裝置作品,營造出一番耐人尋味的觀展體驗,展覽自即日起至2020年2月2日。
▲攝影師汪正翔左眼近乎全盲,右眼也僅剩0.2視力,卻總能看到景物表象之外的層次意涵。
汪正翔此次創作的緣起,要從他擔任風景攝影師時,注意到台灣山區矗立的許多觀景台說起,「其中有一個觀景台,它非常的巨大,大到我觸目所及幾乎都是觀景台的範圍,但在這觀景台周圍卻看不到什麼風景。所以這個觀景台本身就成為了風景,然後久而久之,在我心中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存在的意象。」
後來他偶然在網路上瀏覽到一處名為「台灣聖山」的園區介紹,此園區將政治受難者祭拜為台灣神,反映出台灣某種特殊的政治、歷史與文化現象,因此深受吸引。
但在前往拍攝踏查紀錄的前一刻,突然對這一群人試圖透過台灣聖山「指示」某種存在,感到猶豫及疑惑,並領悟到照片無法記錄聖山,正如同聖山無法代表台灣。
▲他打造了這座名為《台灣聖山》的空間裝置作品,陳列著似乎是瞭望一座聖山的各式角度照片,但是四周視野卻被展牆所遮蔽。
於是那一座「巨大的觀景台」浮現在他眼前,他打造了這座名為《台灣聖山》的空間裝置作品,在這個木座觀景台上,陳列著似乎是瞭望一座聖山的各式角度照片,但是四周視野卻被展牆所遮蔽,所以觀者所能體驗的只有作為「指示」的觀景台與風景看板,企圖思考失去觀覽風景功能的觀景台,本身就是一抹風景。
▲透過作品,企圖思考失去觀覽風景功能的觀景台,本身就是一抹風景。
汪正翔表示,「我並不需要也不能夠真正前往台灣聖山。如果台灣聖山是一種神聖的、最牽動人心的事物的象徵,那不論我們曾經多麼激動,我們始終無法真正抵達這個地方。我們只能不斷的想像它的存在,透過各種指示的方法,譬如手指、網站、神社與照片。而因為遺忘或是各種遺忘的原因,我們會忘記指示的是什麼。然後在某一個不重要的日子,我們不再有任何的情緒,這些指示成為與我們無關的存在。」
在展覽開幕當天,汪正翔更刻意將茶點交流區營造為「觀景台」旁的野餐會,正如同人們登上山頂後會在觀景台休息野餐的場景。同時2020年1月5日(日)下午3時,汪正翔將與朱峯誼、林運鴻共同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聖山作為台灣的代表,台灣作為藝術的方法」。展覽及講座皆歡迎民眾免費參加,更多詳情請上當代館網站查詢(https://www.mocataipei.org.tw/)。
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