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維冠大樓於2016年間,1樓斷裂嚴重倒塌,是以往建物結構「軟腳」的典型案例。(圖,資料照/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羅志華/台北報導
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全台10萬多間房屋倒塌,不僅使民間對工法更加嚴謹,政府也提高建物耐震標準,其後許多新建案也主打SRC鋼骨結構、制震、免震、耐震設計,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設計主打抗震,未必就比較安全,重點還是基本功:「鋼筋綁好、水泥灌好」。
《地產詹哥老實說》S2EP35/賣房險被捲款! 鴻海前發言人曝「交易鬼故事」
戴雲發表示,921地震以前,很多人認為房子不會倒,以往工人對較複雜的鋼筋工法也較為隨意,直到一場地震讓老建物現出原形,才終於喚醒大家的抗震意識,現行施工時也不敢再大意,不過抗震設計不代表就比較安全,更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施工品質確實執行。
戴雲發分析,現行主打「制震」的工法,是在梁柱間放進避震器,每層樓至少放4個,全棟至少設置到1/2到2/3的高度才算有效,主要作用是減低建物的搖晃幅度,但功能性以舒適度為主,抗震強度未必提升;戴雲發比喻,制震器就像人拿拐杖,雖可輔助行走、減輕負擔,但重要的仍是建物本身鋼筋混凝土強度。
而免震(隔震)設計,通常是在一樓的柱子間放進隔震墊,進而降低地震搖晃的幅度,是兼具安全與舒適的工法,但也較為複雜、每坪約多1萬元成本,且對建物的底盤結構也特別要求,若在地質鬆軟的土地上興建,一定要打下穩固基樁,橡膠墊也須長期保養、更換的需求。
戴雲發指出,即使在921震後,雙北對建物的耐震標準,仍多為5級,在桃園部分地區、台中、新竹等距離斷層帶較近的區域,才有將標準拉到6級,建議住在老屋的民眾們,可找結構技師評估,在確保安全性的情況下做補強工程,若安全已有相當疑慮,應立即申請都更、危老改建。
▲戴雲發指出,「柱中柱」設計較傳統工法抗震韌性倍增,現已有部分新建案採用。(圖/記者黃克翔攝)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曾敬德表示,現行主打制震、免震的新建案,除建築成本較高外,案件條件也較好,例如基地較大、樓層較高,也因此會比鄰近建案行情略高,但免震設計有使用年限、保養問題,未來更換橡膠墊時將會是一大支出,提醒民眾若購買此類房屋,要注意社區經費是否足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