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代理部長花敬群日前與立委高嘉瑜針對實坪制,有激烈的言詞交鋒。(圖/資料照片)
文/《住宅週報》社長陸敬民
近期立委高嘉瑜和內政部代理部長花敬群在立院質詢時交鋒,讓大家再度關注起「實坪制」議題,高委員質疑為何民眾買房要花這麼多錢在公設上,動輒超過30%不說,特殊小套房公設比更高達50%,花敬群則認為公設是供公眾使用不可免。
實務上,公設比是所有消費者都無法迴避的觀念,只要買的是新成屋、預售屋,就勢必得要面對這件事。
所謂的公設比是依照現行的建築法規,針對集合式住宅「一定要具備、使用的公共範疇」,就會被歸納到公設比,但這為何為人詬病,就是因為裡面埋藏了大秘寶。
▲建商要調高或調低公設比,從車道持分、車位面積下手最快。(圖/記者陳建宇攝)
如門廳、梯廳、逃生梯、消防安全通道、防火區劃,還有機電設備空間等均為常見會被列入公設比計算的項目。建商或代銷業者有時也會因為希望規劃中的新案,能擁有所謂的「低公設比」這個賣點,這時他們就可能透過抓長補短的手法,刻意將公設比下修到略低於周邊競案。
以高雄為例,坊間首購大樓新案公設比動輒35%起跳,如果某新案刻意壓低公設比到33%,這2個百分點的差距,對首購族群就會有吸引力。
高嘉瑜只看到公設比的第一個層面,事實上建商若想調高或調低公設比,就是調整車道持分和車位面積,我們常聽到的車位坪數有4~5坪,也有8~9坪,也有10~12坪,原則上車位的面積愈大愈好,不過車道及車位,關係到建商老闆的零用錢有多少,因此與其看公設比高低,不如在乎車位面積大小。
很多人對於實坪制的註解,就是符合真正的居住正義,但貿然在台灣實施,將會招致立即性的災難,這不是簡單Yes or No的問題,必須參照建築、地政法規,而且兩者必須要有高度共識,修法和配套也要做好。
舉例來說,包含預售屋和新成屋等一手屋市場,建商遵照建築法規,將房屋建坪和車位面積分開計算也分開計價;而坊間中古屋與二手屋市場,房仲是遵照地政法規,將房屋建坪和車位面積合併計算也合併計價。
所以即使在房屋總價不變的情況下,這間房子進入房仲的聯賣系統並刊登在二手屋網站時,每坪單價看起來就會比較便宜。
普羅大眾若對政府法規不甚了解,就會出現上述的錯覺,更何況「實坪制」所導致的「房價立即暴漲至少3成起」錯覺,對消費者的心理將是很大的衝擊,「說要打房結果單價暴漲?」最後就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說不清窘境。
實坪制不是不可以做,但是要分階段做,就像雨遮不計坪、不計價這件事,要慢慢讓消費者接受,下個階段則是車位、車道要不要進入公設比的範疇,這樣對民眾的認知衝擊會較小。
我認為,與其把心力花在實坪制上,還不如要求預售屋公開銷售制,每一戶、每個車位在預售屋合約備查程序時就要揭露價格,公開銷售時民眾就可以查詢,更符合居住正義。目前建案公開銷售時價格仍然是個謎,消費者要在1個月後才看到實價登錄價格,甚至過高、過低的價格還會「被蓋牌」,這都會讓消費者無法以合理價格買到房子。
坦白說,實坪制對於建商來說根本沒差,就算真的實施了,大公、小公這些還是得做,取消了公設計坪計價,最終價格還是會被灌進實坪房價裡,只是形式上的居住正義,消費者要的是實質上的居住正義。
►陸敬民小檔案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
經歷:《自由時報》房地產記者
現職:《住宅週報》社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