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水湳經貿園區以中央公園為綠意軸心,結合智慧建築與低碳設計,打造融合自然、科技與人文的新生活樣貌,是台灣城市轉型的未來典範。(圖/翻攝自影片,下同)
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全球朝向2050淨零排放邁進,台灣六都也積極制定淨零自治條例,擘劃更永續的城市藍圖。其中台中市不僅以「數位」與「淨零」為發展雙軸,更以水湳經貿園區作為低碳智慧生活的示範場域,讓永續的種子在城市各個角落發芽。從中央公園、逢甲大學共善樓,到台中綠美圖與國際會展中心,一座融合科技、人文與自然,充滿未來感與共善精神的低碳數位新城,正悄然在這裡成形。
前身為軍民合用機場的水湳地區,經歷華麗轉身,如今已成為國際矚目的低碳智慧聚落,其核心思想,不只在於科技導入與創新設施的建設,更強調「共善」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理念。中央公園作為水湳經貿園區的第一座完工建設,不僅是綠意盎然的城市肺葉,更是台中市「以自然永續為先」的最佳證明。
坐落在水湳的逢甲大學,以實際行動參與城市永續發展,希望學校能與水湳經貿園區結合,成為重要企業總部的研發區。為體現大學教育精神,逢甲大學建構了校園的第一座負建築「共善樓」,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表示,這座負建築捨棄高樓大廈的形象,轉而以低樓層、尊重地景與自然的方式呈現,成為一個與人、自然、場域對話的空間,「讓學習不再是教室學習的模式而已,而是有著各種可能的學習模式」。
▲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指出,共善樓以低樓層設計融入自然地景,打造可對話的學習空間,實現多元學習模式。
▲逢甲大學打造低碳建築「共善樓」,以尊重自然地景與人文精神,呈現開放式學習空間的創新實踐。
▲水湳經貿園區串聯學術、交通、生態與產業機能,展現城市低碳、智慧與人文共融的智慧城市。
逢甲大學這座綠色建築地標「共善樓」不僅是學術場域的創新,更是對城市建築哲學的重新定義。「建築的至高幸福,就是與場所達到一致的瞬間。」——這句來自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的話,道出水湳經貿園區建築的核心精神。不僅是綠建築與數位發展,水湳的交通規劃也正在改寫城市版圖。透過科湳愛琴橋與中科路的打通,水湳與中科僅需5至10分鐘車程,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認為交通就像血管「它不能阻塞、必須要流通」,除了重要軸線之外,她表示包括漢翔路也要打通,才能更順利形成共感共榮的經濟生活圈。
▲漢翔路延伸路線計劃,改善水湳與中科附近的交通雍塞。
政治大學教授孫振義也指出,一座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城市必須同時滿足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台中擁有良好的天氣環境是為天時;人和部分則有充裕的市政及地方建設,包含捷運路網、未來捷運橘線將有水湳轉運中心站點,以及新市政新開發區;地利則是台中原有的台中工業區、台中精密園區以及中科的就業環境跟產業條件,因此讓台中成為宜業宜居的首選。針對水湳經貿園區,孫振義表示以中央公園為軸線,東側發展為高度集中的商業聚落,西側則保留更多人文與文創能量,再結合逢甲大學,「將形成台中市未來的新興發核心」,使這片土地成為都市發展與生活品質完美融合的典範。
▲▼政治大學教授孫振義指出,水湳經貿園區透過完善交通網與綠地配置,東西雙軸結合產業與文創,成為台中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動能。
著名綠建築大師劉偉彥也指出,在如今的高科技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快速流失,「這種美好的形象應該重新展現出來」,而今台灣對於全世界而言地位相當重要,台灣的建築將被世界看見,因此建築不再只是功能性設施,更應該「施展出台灣的特色」,劉偉彥認為台灣建築可朝向「詩性建築」發展,「詩性就是介於想像跟真實之間,『異托邦』就是具有理想性質的真實空間」能喚起人們內在的情感連結與生活想像。
▲著名綠建築大師劉偉彥說明台灣的建築將被世界看見,建築不再只是功能性設施,更應該「施展出台灣的特色」。
以他設計的「緣溪行」為例,位於草悟道旁、面對土庫溪的這座建築「介於文學跟想像之間」,劉偉彥因此將建築融入溪流意象與人文歷史,「可以看到溪流的潺潺流水聲、可以看到滿天彩霞」呈現出自然與文化交織的空間詩篇。這樣的設計邏輯與水湳的整體理念相符--在自然中退讓,讓建築為自然發聲,「回家的況味十足」。
▲建築師劉偉彥設計的「緣溪行」,以溪流與文化記憶為靈感,打造兼具想像與真實的詩性空間。
劉偉彥另外指出,像遠雄「洄山行」結合山居意境的住宅,他的描繪就是將自然美學與生活哲理融合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居哲學,在住宅中轉化為多層次的空間配置與自然意象,讓這座異托邦彰顯屬於西屯的獨特性,成為城市生活中最詩意的一隅。
▲▼遠雄「洄山行」融入山居意境與自然哲學,打造城市中層次豐富、內斂詩意的住宅空間。
水湳經貿園區的每一座地標都見證著台中如何從地方走向國際,從智慧低碳邁向更永續的未來。水湳經貿園區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進化之路;透過綠建築、數位科技、交通串聯與教育實踐,它不只是新一代城市設計的試金石,更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共善共榮」精神的舞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