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宅的好處在於CP值高。(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一名網友日前去參觀媽媽朋友都更換得的家,好奇當時怎麼不分頂樓,結果一問才知道,頂樓只有2戶,而且都被一家買走了,一戶當作自宅,一戶則是拿來當娛樂招待所等等,「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對此,留言回覆的人花了一小篇篇幅解釋,為何都更宅會有這種新住戶八卦滿天飛的特殊情況。
原PO表示,媽媽朋友家住台北松江路一處都更豪宅,一層4戶,室內48坪,除了新住戶霸氣撒錢佔據頂樓層,還有一戶鄰居一次買3戶,「重點是這些人都付現金」!當得知鄰居各個都是人上人時,他不禁幽默自嘲,「我想我還是現在糊些紙紮豪宅&傭人,幾十年後,就換我享福了。」
文章在PTT貼出後,另一名網友分析,都更宅受限於照顧舊住戶的「先天不良」,加上建商要賺錢導致的「後天失調」,通常品質或評價會與豪宅絕緣,「建材不會太好,公設不會太多,設計費用不能太高。」他說,這種建案「主打生活機能+實坪+低管理費」,「也就是說,理性的實質需求上CP值高,感性的需求面上可能比較無法兼顧。」
「通常新住戶和多數舊住戶的財力不是在一個水平」,該名網友表示,「所以才互有新住戶的八卦容易滿天飛,強者我鄰居的消息不脛而走。」他指出,買精華地段都更宅的金主絕對是有錢人家,這點毋庸置疑,但住戶仍然可以分為「住得起」和「住不起」2種。
「住得起」的通常是「生活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在地有錢人」,熟悉的生活機能和環境,便宜的管理費,紮實的室內坪數,保值且實用;該名網友指出,頂樓在市區是稀有物件,會入住的通常是「特殊族群」。
至於「住不起的」,網友則說這些人之所以成為新住戶,是因為「老爸買的、乾爹買的、老闆買的,總之就是個實用的市區空間,機能性強,拿來繁衍後代,照顧小孩,寄學區,當招待所,當娛樂室甚至是倉庫,交通方便且低調。」不過他也說,這樣的了解或許不是全貌,僅供參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