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選舉,都更政策便成為上得了檯面的大菜之一。(示意圖/記者項瀚攝)
文/《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 總監陳炳辰
每逢選舉,都更政策便成為上得了檯面的大菜之一。而從建商、地主、政府3方的角力關係來看,若透過「調整公辦都更同意戶數」以及「提高特定住宅的容積獎勵」,確實可能較容易達到3贏局面。
《地產詹哥老實說》EP129/雙北房價窪地突跳漲 在地人淡定:這樣買房最划算
台灣老舊建築多,都更能在市容與居住安全方面最直接的改善,尤其在台北市多可見已屆高齡、需重建的集合住宅,與寸土寸金的首都黃金屋景象大相徑庭。至於其他縣市,還有老舊大樓直到發生大火憾事,才因明顯危害公共安全遂強制拆遷的狀況。
每逢選舉,都更政策便成為上得了檯面的大菜之一,近期甫落幕的縣市長選舉也不例外,提出的方向比方說調整公辦都更同意戶數比例,或是提高海砂屋、耐震不足一類住宅的容積獎勵等。
事實上,政府、建商、地主三方在都更結果上各取所需,但都期望降低都更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與風險。
▲政府、建商、地主三方在都更結果上各取所需。(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建商首要考量,牽涉利潤的容積獎勵的多寡、影響時間成本的整合困難度高低。政府則思考地方財政實力允許投入的資金,與介入尺度的拿捏,是否能展現政績,又不淪為輿論話柄。至於地主,當然是對己身未來資產增值性的算計,也涉及對建商的信任度。
但在各方角力賽的拉扯下,權衡失準就常演變成都更延宕。以此檢視「調整公辦都更同意戶數」以及「提高特定住宅的容積獎勵」2重點,確實都能降低重建難度,又可推升未來獲利空間,達成3贏局面。
但話說回來,選前政見的落實不比想像容易。舉例來說,公辦都更下修75%的同意比例,首先有「意向書」是否具備法律效益的爭議。另一方面,當前的都更即便達一定門檻比例就可執行,但實際上都不願意走到強拆不同意戶一途,因此若為較複雜的案件依舊是持續協商,沒有更多配套有淪口號之嫌,後續得再觀察。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圖/全球居提供)
►陳炳辰小檔案
現職: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
經歷:台灣房屋智庫經理、群義房屋總經理特助、天下雜誌行銷部副主任、台新銀行個授處資料分析部襄理
學歷: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