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真實揭露房屋單價,內政部研議於實價登錄網同步公布每筆交易扣除公設後的單價,對此,產業界認為此舉牽一髮動全身,不應貿然上路。(圖/業者提供)
記者葉佳華/台北報導
內政部研議將於實價登錄網揭露扣除公設後的新單價,讓民眾自行判斷「錢到底花在哪」,外界稱之為「實坪計價」,但「實坪計價」上路有可能嗎?產業界普遍認為推動該政策茲事體大,要推行恐怕沒這麼簡單。
不少民眾認為改採實坪制計價,能讓房屋的「總價」降低,但實際上「總價」並不會有所改變,變動的是公設扣除之後所產生的新單價,舉例來說一戶公設比為30%的房屋,若採實坪計價,新單價將拉高約3成左右。
而民眾也不免好奇,「為什麼公設比越來越高?」,主要原因在於建築法規改變,近年建物須視道路寬度開闢符合規定的公共退縮空間,而「建築技術規則」則規定,8層樓以上建築物要設置2支逃生梯、12樓以上要具備救災中心,使得公共設施面積增加。另外,地下停車場也逐漸成為配備,使得停車格及部分車道面積也計入公共設施。
加上民眾越來越注重居住品質,在房市熱絡時期,建商推案策略開始強打大廳空間、健身房、空中花園、游泳池等公共設施,多種原因下,皆使得台灣房地產公設比越來越高。
目前新成屋公設比動輒30%起跳,因不滿開發商長期虛灌公設坪數,部分民眾在7月份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房價改實坪制計價,公設坪數可登記但不計價」,成功達到超過5,000人附議的成案門檻。
▲台北市信義區街景。(圖/記者季相儒攝,下同)
以目前台灣房地產的計價方式來說,房屋所有權狀包含主建物、附屬建物、共用部分面積。以一戶權狀30坪(不含車位)、總價1500萬舉例,現行制度計算,房屋單價就是50萬元。但若是採「實坪計價」,以房屋售價直接除以主建物面積所得的房屋單價,假定附屬建物及共用部份達50%,等同於主建物僅剩15坪,換算出來的新單價,每坪升至100萬元。
兩種計價基礎,帳面每坪就差了50萬。如此一來,若制度改為實坪計價,對於買方來說,能夠反映出實際使用的坪數價格,且避免部分建商以拉高公設比的方式進行「灌水」來誤導民眾真實房價,讓台灣房價走向合理化。
但對於建商以及屋主(賣方)來說,即使總價不變,但市場要面臨的將是單價上漲,公設比為30%的房屋,意味著單價將一次拉高3成,也讓民眾過去所認知的社區行情重新定義。業者擔心,購屋族可能會有「房價是不是又變貴了?」的疑慮,進而影響買氣,甚至對於高公設比的社區來說,買方可能出現乾脆縮手、選擇不買的情況。
對於「實坪計價」建議,今(2017)年10月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首度表達支持的態度。內政部地政司則表示,針對部分民眾所提出的「公設坪數可登記但不計價」做法,目前初步研議將朝向精進實價登錄,揭露已扣除掉公設建物的平均單價,讓民眾自行判斷房屋價值是否合理。
永慶房產集團總經理葉凌棋指出,目前台灣不動產市場中,房屋完工且已完成所有權登記約有900萬戶,而900萬戶龐大的數量是近50年來所蓋出來的,但台灣房市歷經50年來,每個時代登記規則不斷改變,形成各類型建物公設比皆不同,因此該如何認定「實坪」是一大問題。
舉例來說,部分老公寓樓梯間、大樓電梯間、大樓玄關皆登記於室內面積(主建物),這些該怎麼切割出來?另外,從一開始,公寓建物公設比約有5~10%、舊大樓約15~20%、現階段大樓約落在25~30%,一直到新建案公設比動輒30%以上,建物型態多元且登記狀態複雜。
葉凌棋說,「老房子該怎麼計價、新房子該怎麼計價,沒有依據就會造成混亂。」他強調,該制度若真的要推動,建立一個「公平」計算模式是最大的前提,「如果制度沒有辦法讓900萬個房東覺得公平,房東就不會願意接受。」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直言,「我們現在連(登記)車位都搞不定了,(實坪計價)到最後真的能夠實現嗎?」倘若未來真的推行實坪計價,對於公設比高的社區銷售肯定有所衝擊,加上建物型態多元且登記狀態複雜,「實際執行可能沒這麼簡單」,而官方所認定的單價要扣除哪些?屋主會不會有抗性?這都是一大問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