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鶚認為社會住宅不是解決高房價的解藥,圖為林口選手村社會住宅。(圖/新北市城鄉局提供)
記者陳佩儀/台北報導
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世代為買不起房所苦,政府視興建社會住宅為解藥之一;不過前台北市副市長、政大教授張金鶚卻認為,社會住宅並不是解決高房價的問題,並表示年輕人不要過度寄望社會住宅,還是要自己去努力,因為不知道等不等的到是個問題,等到了到了地點對不對也是問題。
張金鶚表示,社會住宅並不是解決高房價的問題,因為太少了,即使八年二十萬戶真的蓋得出來,大概僅佔市場上不到2~3%的比例,「何況從現在看已經是蓋不出來了」,至於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等社會住宅?他認為年輕人不要過度寄望社會住宅,還是要自己去努力,因為等不等的到是個問題,等到了到了地點對不對也是問題。
他指出,高房價的原因是因為有土斯有財,大家把房子商品化了,「房子不是來住的,是來買進賣出賺錢的,所以林口那麼多空屋,就是因為晚上放在那裡等著賺錢用,如果不賺錢就留在那裡。」因此他認為解決高房價的核心問題應該是「房子去商品化」,讓房子回歸原本居住的本質。
而如何將房子去商品化,張金鶚認為,應該要增加「非自住」的「持有成本」如房屋稅、地價稅以及「購買成本」如減少房貸成數與提高房貸利率。他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頂新魏家,他在帝寶有九戶,但他的貸款高達99%,只有1%是自備款,換句話說 有錢人用銀行的錢來炒房。」
張金鶚說,因此應該要減少房貸成數與提高房貸利率,這樣使得投資炒作的人覺得炒作無利、賺不了錢,就把房子當自住使用,房價自然就下跌,「然而現在問題是政府根本沒有面對這個問題,而不願意面對這問題講白了背後就是政商關係,擔心這些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壓力大於其他百分之九十的人。」
此外,除了房子去商品化,張金鶚還認為,應建立多元的價值觀,就是「買不起房子就用租的」,政府應把出租住宅市場健全好,讓租屋者可以租的安心、有保障,這才是核心關鍵,他認為租屋市場應該是政府要花更多資源去做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