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鄺郁庭攝)
記者鄺郁庭/綜合報導
有網友去年10月開心簽約,買下心儀的預售屋,還熱心介紹朋友一起當鄰居。不料半年後,朋友在今年3月買進同社區、同坪數的房子,只差一層樓,卻比他便宜了200多萬,建商甚至還叫友人保密。對此,「賣厝阿明 知識+」提出3招補救措施,「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理性爭取補償才是上策」。
「賣厝阿明」在粉專上指出,該名網友去年10月簽約買預售屋,還介紹朋友一起當鄰居。結果,朋友今年3月買同社區、同坪數,只是樓層差一層,竟然便宜了200多萬。更扯的是,建商銷售人員還偷偷叮囑朋友:「別讓他知道你買的價格。」讓他氣得想退訂,但合約白紙黑字寫著高額違約金,覺得只能含淚當冤大頭。
「賣厝阿明」就法律面分析,首先是現行法律不利之處,預售屋價格本就會隨市場波動,建商確實有權依銷售策略調整價格。與建商簽訂的預售屋買賣契約屬民事契約,若單方解約需按契約條款支付違約金(通常為總價15%)。銷售人員請朋友保密價錢的行為雖不道德,但尚不構成法律上的詐欺(除非能證明建商刻意對您哄抬價格且有具體證據)。
儘管如此,還是可以嘗試3招補救措施,包括「協商解約」,可以委婉向建商反映價差問題,請求「基於客戶關係」酌情減少違約金(例如爭取只沒收已繳款項而不追加罰款)。若態度堅定且建商顧及商譽,可能有談判空間。
再來是「檢視契約條款」,仔細檢查契約中是否有「價格保證條款」或「最優惠客戶條款」,若建商書面承諾過價格優惠,可據此主張權益。另可確認契約是否有「審閱期」相關規定。不過,但通常預售屋簽約後,通常無法適用。
最後是「集體議價」,可以的話,看看能不能聯繫社區其他買家,若有多人遇到類似價差問題,集體向建商協商要求補償(如升級建材、減免管理費等),這比單獨解約更實際。
「賣厝阿明」給出務實建議,包括「計算解約成本(違約金+已付款項)與接受價差何者損失較小」,其實通常繼續履約較划算。另外,可要求建商提供補償方案(如免費車位、裝修補貼等),而非直接解約。若未來再遇類似情況,可於簽約時要求建商書面保證「最低價格條款」。
若堅持解約,可以帶契約書到「不動產消費爭議調處委員會」或尋求律師專業意見。但「賣厝阿明」仍建議冷靜與建商協商,畢竟朋友買到低價也可能反映市場下行,「未來交屋後若房價回升,損失或可彌補。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理性爭取補償才是上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