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北市副市長、現任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記者/李宜蓁攝)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全台老屋逾400萬戶,政府積極推動危老重建,前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指出,這樣做法2大盲點,一是30年為何就是老?二是老跟危險是兩件事,為何老就要重建?同時以高齡化社會比喻,他說,解決老屋就跟老人問題一樣,不應用去除的方式來處理。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數據,截至2018年第4季,全國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已超過410萬戶,有鑑都更緩慢,內政部也在去年通過危老條例,冀望能加速危老重建;張金鶚認為危、老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張金鶚說,台灣以30年為界線稱作老屋,但並非30年以上房屋就是危險,且人文鄰里都必須經過2~30年才能建立良好關係,對照國外歷史文化建築都要百年以上,應重新反思該如何解決案似嚴重的房屋「老化」問題,不應該以拆除重建為主要做法。
老屋就如同老人一般,不可能及早去除,他比喻,高齡化就以加強長照資源解決,而老屋也可加強健檢與整建維護;張金鶚認為,台灣法令有太多模糊地帶,且現在過度放大屋齡老化問題,卻不以屋齡作為強迫健檢界線,進而確認是否重建。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也表示,應針對危險建築做為重建重點,目前許多產官界人士不斷放大其效益,還賦予帶動經濟意義,導致許多人將危老當作小都更進行,市容和諧度也可能遭受破壞;建議應重新省思其必要性,並借鏡信義計畫區成功先例,每案都送都市設計委員會審議,才能真正達到目的並維持市容和諧度。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