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全國」的查詢結果共1859筆

被認為是中國房價最堅挺城市之一的上海,不但連續兩個月中古屋價格出現下滑,6月的月減幅度還是全國之最,房地產開發商因此顯得更加謹慎,分析師則認為應盡快公布提振政策。

過去繼承移轉棟數年增約4.8%,而今年1~5月即使房市交易量縮,但繼承量卻年增22%,上升幅度驚人。信義房屋專家表示,其中原因與人口老化嚴峻、2022年疫情導致死亡人口增加有關。

1~4月新增個人房貸總共8萬2118人,年減逾2成,與移轉棟數同幅度走跌。專家認為,今年在多重利空的環境下,移轉棟數可能再衰退1成,政府打炒房奏效,打量立竿見影,但打價紋風不動。

囤房稅全國歸戶,日前有小資包租公在PTT現身教戰,加入社宅包租代管,不管手上幾戶,房屋稅都是享自住稅率1.2%,每年還有1萬元補助,直呼包租公真的想不到不參加的理由。專家表示,包租期間沒有空租期,也是..

台北市政府日前公布,北市欠稅大戶仍由蘇廷潤以欠下約3.66億元的土地增值稅居冠。不過經查,蘇姓自然人雖欠稅長達23年,卻僅1筆土地底價約1433萬元的法拍紀錄,相當弔詭。對於該人能欠下如此鉅額土地增值..

為抑制近2年多來持續高漲房價,政府祭出數波打炒房手段,光是今年為止,就接連推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央行第5度升息、第2戶「限貸令」以及「囤房稅2.0」等政策,也讓近期房市前景發展較為不明朗。

日前政府推出「囤房稅2.0」等政策後,各界擔憂恐讓稅金轉嫁到租金上,使台灣變成「租屋地獄」。不過,據專家統計,台北市「租金痛苦指數」與全球主要城市相比,僅排名約19名,甚至輸給北京、上海及東京等東亞知..

近年來全台房價高漲,不過薪資成長速度卻遠不及房市,過去多年在法律界服務的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坦言,1990年他剛當律師時月薪約6萬元,如今新鮮人若擔任事務所律師也僅約4~6萬元,也就是30多年過去薪水凍..

針對郭台銘日前的「都更危老失控說」,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批「郭董可能找錯人寫臉書,不應該亂講話。」至於市場面,花說,房價緩跌趨勢可見,「炒作政府解決了、房價上漲政府壓住了,但貴這件事情真需要時間。」

上半年全台房地合一稅收年減10.4%,六都僅新北正成長,主要都會區普遍衰退。不過嘉義年增逾60%,成為黑馬。專家分析,近年都會區房價大幅攀高,尤其台南、高雄漲勢凶,買方外溢到嘉義、屏東地區,也造就房地..

前5月全國建照核發量創5年新低,反映政府有效打房,開發商趨向保守。信義房屋專家說,新增供給逐漸減少,也可以紓解景氣修正時帶來的壓力。值得關注的是,新北市建照核發量不減反增,創5年新高,還擠下台中建照王..

中央日前推出「囤房稅2.0」,將非自住房屋稅率調高,並改為全國歸戶。房仲業者觀察,新北市持有非自住住宅的人數全台最多,且新北市也尚未實施囤房稅,因此,新政推行將以新北市民衝擊最大。此外,未來新政若上路..

為回應近期在野黨疾呼「居住正義」,行政院會日前通過所謂「囤房稅2.0」方案,不僅將稅率提高,同時改為全國歸戶。對此,專家痛批,此舉是「最愚蠢無效的打房政策」,無法抑制房價,但卻是大幅增加稅收,可說是「..

政府出重拳打炒房,最新出爐的囤房稅改採「全國總歸戶」,高雄市目前囤房稅率最高為3.6%,而是否根據行政院的2.0方案,將稅率調高至4.8%,將交由議會研議。對此,專家表示,餘屋量大的建商,將負擔更高的..

政府在大選前夕,接連推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央行信用管制等打房手段,近期囤房稅改為全國歸戶並提高稅率。信義房屋專家認為,雖說政策主要影響非自用族群,不過一般民眾不清楚政策,若是持續打房,恐怕因整體..

政府打房又有新動作!行政院今(6日)通過「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方案」,其中「囤房稅」將改為全國歸戶,並調升非自住住家稅率。對此,專家認為,囤房族不是「吃素的」,勢必會將稅率轉嫁到租金,估計未來每年租金..

打炒房政策一波波,最新通過囤房稅將採取全國歸戶,觀察台中市精華區租金幾乎跟著升息、打炒房議題不斷上漲,房價最金貴的七期住宅租金已興起波瀾,單坪突破千元大關,信義房屋專家認為,囤房稅歸戶雖然對於屋主來說..

外傳行政院明(5)日將宣布「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方案」,將囤房稅改全國歸戶,引發建築業者反彈。建商大老、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直指:「為了選舉,政策已經走火入魔了!」他尤其強調,建商..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自1月三讀、2月修正公布,禁止不動產炒作的規定也已經開始施行,另外4點修正在1日上路,修正重點包括,「限制預售屋、新建成屋契約讓與或轉售」、「重罰不動產炒作行為」、「建立檢舉獎金..

39歲北京市民胡永偉(譯音)以約3萬1000美元(約台幣95萬元)在河南鶴壁市買了十幾間公寓,其中一間甚至只花1000元人民幣(約台幣4300元),他形容這些房產「宛如白菜一樣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