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有感」的查詢結果共1219筆

今年觀光類股指數一度大漲近5成,店面市場也有明顯復甦,尤其是觀光型商圈。信義房屋專家表示,今年台北市共有13筆店租單價破萬元交易,年增3倍,其中有8筆位於西門町。

3C部落客「雲爸」在FB擁有28萬追蹤者,他26日有感發文,原本心想要落腳中、永和,可看房一個月以來,越看越灰心,除了房價高,市場上的物件都有難敵抗性因素,「折騰了一個月,放棄中永和了,現在轉頭看看桃..

歷經近一波寒流與大陸冷氣團後,許多人對今年冬天特別有感,一名網友直呼,在家吹著暖風很舒服,「感覺像是到了巴里島」,好奇大家會買冷暖空調,還是冷專而已呢?文章曝光後,多數人秒推買冷暖空調,「兩三次寒流的..

信義房屋觀察,2023年房市雖交易量縮,但有2項數據創歷史新高,包括房價、繼承移轉棟,且因前幾年年大量推案進入交屋潮,使照量也可能創16年新高。不過在建照核發、逾放率、拍賣移轉棟數部分則走低,整體呈現..

政府邊打炒房,邊祭出新青安優惠政策;房產大咖直言,對有能力的首購族來說是好事,但能力不及的手癢民眾跟風進場,小心變屋奴。新青安祭出利多,但民眾也得檢視伴隨的高風險;買房是人生大事,本刊盤點5大注意事項..

台灣氣候潮濕,尤其進入冬季的北部,更讓人有感。不過,就有網友直言,原本以為住南部不用買除濕機,怎料前陣子實測家中濕度後,瞬間顛覆過往的想法;這番話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焉,留言表示「我在高雄,家具發霉才發現..

37%民眾看漲明年Q1房價,是近7季以來首度比看跌還多,信義房屋專家表示,統計結果顯示市場氛圍中性偏樂觀,與今年下半年交易量回溫呼應。另外民調也指出,過5成民眾認為「侯康貸」將刺激房價上漲。

日前囤房稅2.0三讀,財政部預估約有96.8~135.8萬戶房屋稅負會增加。專家指出,新屋的房屋評定現值高,再乘上高稅率,非自用住宅的稅負壓力將有感增加,其中台中、新竹縣新屋占比高,可能形成潛在賣壓。

高雄房價屢創新高,根據最新實登揭露,三地集團鐘家9月加購「京城天贊」頂樓戶,總價高達1.88億元,換算單坪72萬元,創高雄成屋豪宅單價新高,榮登成屋豪宅王寶座。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發布全國住宅價格季指數,2023年第二季指數為130.8,季增1.51%,年增5.51%。房價持續上漲,存到買房頭期款難度提升,對此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提出「123購屋法..

立法院針對房屋稅條例修正《囤房稅2.0》今(19)日完成三讀,將採「全國歸戶、全數累進」方式,最主要2大項改革,首先是改為全國總歸戶,其次則將現行「非自住」稅率最高調至4.8%。對此信義房屋專家表示,..

新青安8月1日上路,超殺的優惠條件果然點燃原本降溫的房市!最大受惠族群有兩類:年輕首購族及換屋族;首購族揹房貸有感減壓,貸滿千萬額度、享利率地板價1.775%、年限40年、寬限期5年;換屋族善用新青安..

不少人擔心鄰居的噪音,會選擇買透天厝。但一名網友抱怨,自己住連棟透天,還是常常被鄰居抗議洗澡的水聲太吵,「洗太久了!」且晚上明明沒有發出噪音,還是會被碎念,讓他超級崩潰,跪求對方去買獨棟透天。文章曝光..

日前有網友感慨,從小到大,每次去台灣某些知名商圈都是人擠人,可近年卻有感蕭條,「最近經過東區,以前最熱鬧的時段,現在變得都沒什麼人。」貼文引來一票吐槽,「西門、士林還是一堆人」、「喔!恭喜你發現了。」..

前11月全國個人房地合一稅收348億元,年增6%。信義房屋專家表示,3大因素使稅收增加,估今年有望超過4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進一步觀察,年增逾1成都在北台灣,南二都則大致持平。

一名北漂工作8年,現年35歲的陳先生,雖然最高月薪達30萬元,但他仍決定返回出生地彰化另闢戰場,他說:「3000萬元,在台北只能買公寓,回鄉可以買3棟!」信義房屋專家則說,目前中部房價逐漸新北化,但確..

日前一名泥作師傅看了桃園市龜山的預售屋,不禁直搖頭「看完直接對未來感到絕望!」提到現在的新建案2房,只要地點、採光、格局好,根本一房難求,便感歎「真是太誇張的房市大多頭呀!」話題引發熱論,有人也超有感..

台灣的房價和市容常常不成正比,街道上仍有許多老舊的公寓,以及鐵皮屋,有網友指出,有個美國副教授不久前來台灣參加會議,看了台北的街景,脫口說了一句「ugly city」,對此,許多網友無奈直呼無法反駁,..

產業園區已經成為房市領頭羊,以台中來說以中部科學園區、精密機械園區、台中工業區串起的「黃金科技走廊」備受矚目,中科生活圈內已有新案站上7字頭,中古屋方面,鄰近台中工業區及中科的「東海商圈」近5年房價大..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8)日公布青年購屋政策,提出「555方案」,只要符合5條件,青年購屋貸款可全額貸免頭期款,利息補貼0.5%;5年後利息由公股銀行減半碼計算,利息也將優惠5年,引起多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