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先後襲擊南台灣、北台灣。(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繼高雄、屏東、台南等區域受豪雨肆虐後,北北基上周也發生豪大雨,造成多處淹水,其中台北市包含忠孝東路、萬華區、內湖區、公館地區、信義區和基隆路等多處都傳出災情;除淹水外,也有許多人家裡也因大雨漏水漏不停,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指出,只有從結構做起,才能做到「物理性」根本防漏,若僅著重「化學性防水」,那只能治標,防漏效果有限。
戴雲發指出,台灣位處地震帶,每逢地震,若房屋結構「應力集中」的部分設計不良就容易受損,所以起初房屋形狀設計就很重要,另外,針對細部(如窗戶邊等)容易受損導致滲水部分,必須加強鋼筋設計和施工位置等細節。
戴雲發表示,混凝土的澆置品質也相當重要,若混凝土的「坍度」、「流動性」好,也可以減少蜂窩現象及灌漿時內部產生的空氣縫隙;此外,窗戶施做混凝土在澆置施工時,也必須注意室外側應該比室內側低,才可讓水順利往下及外流。至於屋頂部分,也應加強樓板鋼筋的強度,而且同時計算好適當洩水坡度,讓大雨時水可以順利排出,樓頂不會積水。
戴雲發說,上述都是屬於「物理性防水」,但建築業目前大多僅止於防水層的粉刷(化學性防水),這樣的防水效果是沒有辦法持續。因此正確的觀念,建商應該在設計及施工時要考慮物理性防水,最好在未施做防水層時,就先施做結構體的防水測試,未來建築的防水強度與耐用度才能持久。
▲許多人每逢雨季就飽受漏水之苦。(圖/記者陳韋帆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