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通膨」的查詢結果共1013筆

央行無預警升息半碼?房貸族叫苦連天,對於商用不動產市場影響又有多大?信義全球資產認為,升息雖會限縮壽險業等收益型買方可投資範圍,但今年交易以企業自用為主軸,加上商用不動產穩健抗通膨,吸引資金長線持有,..

央行21日宣布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讓一票房貸族哀號。一名網友就分析,其實最慘的是2類人,一是無房者,因為遇到房東提高租金也無從反抗,另外就是只有一間房的人,需要額外負擔升息的機會成本,至於..

在美國降息預期心理、碳權綠色通膨議題下,價揚量穩的房市再次成為抗通膨的對象,而近期進入開發期的13期重劃區,粗估區分為位於南屯區的北13期、南區的南13期,而今(22)日北13期首案正式亮相。

央行21日爆冷升息半碼,引起房貸族一片哀嚎。《吉家網》分析,央行基於想抑制蠢蠢欲動的通膨,另一方面要防止股市、房市過熱,升息策略可謂一石二鳥。而此舉對房市,預估將產生3大影響:住宅首購市場買氣降溫、租..

萬企君品」一推出即勇創2023年度淡水最快100%完銷紀錄,「萬企君品」第二期2024開春接棒登場,才剛公開旋即熱銷勇破5成,刷新淡水建案銷售紀錄。「萬企君品2」推出訂簽3%加碼送3台汽車,讓首購客輕..

隨著通膨持續攀升,4月電費恐怕大漲,若1000度以上用電戶,將面臨10%的電價漲幅,也就是每度8元,嚴重衝擊民生。對此,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解釋,每月民生用電度超過1000度以上的比率很低,大約2%左右,..

今年年初內政部長以「虛坪改革」為訴求,將公設比降低至25%~30%。並有兩大策略調整,站在房價節節高升的角度,消費者確實對實際居住坪數的要求大於公設多寡的渴望,未來低公設比的新案將會受到重視,但對房價..

分析六都房市,北台灣仍然名列價值投資第一名,得意佳建築行銷團隊專注傾聽購屋者心聲,精選有強大交通建設挹注的「板橋江翠重劃、新莊副都心、塭仔圳重劃、三峽北大特區、淡海新市鎮」五大重劃地段、上市公司品牌優..

直擊歌手周子瑜爸媽,到台北博愛特區接待中心看房!建商高層低調證實,確實已經購入,透露他們時常往返台北,一直有買房計畫,最終選擇「博愛賦御」主要考量便利性與增值潛力,該案銷售已進入尾聲,買方最多的是醫生..

新加坡年輕人越來越富裕了?根據一份報告,有更多35歲以下的新加坡人購買私人公寓,在過去這9年期間,年齡介於26歲至35歲的新私宅買家所占比率,從2015年占全國新私宅總銷量的9%,大幅增至2023年的..

信義房屋(9940)去年營收142.04億元,淨利17.71億元,年增43%。信義表示,新青安穩定剛需買氣,加上台股創高,Fed下半年可能緩步調降息,經濟表現內熱外溫,有望帶動上半年房市持穩,交易量呈..

國內房市經歷政策一波波重打,去年底立院再通過囤房稅2.0,預期最快今年7月1日上路,未來建商餘屋賣越久、稅就越重,目的是逼著建商降價求售。不過2025年即將迎來碳費徵收,恐讓政府「失算」,因為已有建商..

沒辦法留下房產給後代,就不要生小孩?近日有一女網友在Dcard上分享「爸媽說以後不會留房子給我,因為他們要以房養老」,引發討論。對此,有男網友也發文回應表示,「不能留房子給孩子的人,真的拜託別生」。他..

高雄2023年房市曾進入修正期,今年交易量逐步回穩,房仲分析,「修正期已達尾聲」,市場回歸剛需自用買盤,交易量愈趨回穩,而價格方面,近年總價700~1000萬元成為購屋族主力鎖定區間,但整體的交易總價..

「不生孩子這輩子能省多少?」一名人妻透露,正在17坪與24坪的房子做抉擇,若不生孩子的話,其實前者空間很夠,但若生小孩是必要空間大一點,「房貸就要再增加!」對此,原PO也求問,生不生孩子的差異有哪些?..

隨著央行預告2024即將降息,龍年房市預期再掀新高,其中台中房市更被預言將會是下個台北市,專家建議與其觀望起漲點,不如入手早一點。

2023年政府積極打炒房,高雄房價卻未見下滑,去年預售屋、成屋雙創最高價,隨台積電高雄廠力拼2025年量產,高消費人口將實質進駐,專家分析,高雄房市處於落後補漲階段,未來2年房價至少還有1成漲幅。

不少人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存到退休金,更期待可以提早退休。但一名人妻抱怨,老公原本在南科工作,最近卻突然說想要離職,趁年輕時去遊山玩水,也想學新的興趣,她當場氣到不行,直呼「想到通膨就怕了!」文章曝光後,..

台中市地政局近日公告3萬坪台中精華區市地重劃抵費地標售案將於3月初開標,底價超過200億元的土地標售受市場關注,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則是用:「令人咋舌!」來評論部份抵費地底標價高出周邊交易價格的2成以..

2023年全國預售交易10.6萬件,年增27%,成交總額則為1.7兆元,年增34%。代銷業者表示,總統大選後,大家都想拚經濟、累積財富,投資置產市場必熱絡,且供給量明顯大增,估今年數字將再超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