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開賣」的查詢結果共573筆

擁有山、河、海、港、市五景合一的「兆美萬海」成北台灣房市熱門話題!憑藉絕佳地段和無敵景觀,與國際飯店分棟共構、輕軌站首排、緊鄰淡江大橋、相望文創園區的優勢,奠定其景觀住宅稀有性。

佔地4萬坪的自辦重劃區「昌隆廣場」造鎮案,坐落在頭份最熱鬧的地段,周邊食衣住行育樂生活條件樣樣俱全。近期則推出第9期「上禾旺」,3600坪方正大基地設計高綠覆率,棟距和道路寬敞,近尚順廣場且社區內便利..

府中站為昔日板橋蛋黃區,過去新案較少釋出,不過只要一釋出即不同凡響。近期在忠孝路、重慶路周邊,即有不少新案,其中新成屋成交價最高站上67.5萬元,另也有預售案傳出要限制選屋情形,引起在地人議論。專家認..

北市房價寸土寸金,近期新建案每坪平均單價已突破百萬元,讓不少學者吃驚。不過,據《住展》雜誌統計,北市12個行政區1至7月新建案平均開價,還有萬華、北投、內湖與文山等4個行政區低於每坪百萬元。

象徵北台灣新建案市場概況的「住展風向球」,2022年7月分數為51.8分,較6月(43.6分)暴增8.2分,並且分數寫下今年新高,雖然對應燈號仍維持綠燈,且已經「連12綠」,但分數已非常靠近「熱絡注意..

眼前一幕看得媽咪崩潰了啦!一位女網友日前在臉書「家有男孩崩潰日常」貼出3張電視照,只見上面分別標註第1台到第3台。奇妙的是,明明是不同台螢幕,卻都「畫面故障中」。再仔細看照片上的文字,就會發現這些都是..

萬華被視為北市的「房價凹陷區」,以往房價相對親民,不過近期隨著疫情、工料雙漲等因素,新案價格也水漲船高。例如位於貴陽街上的「貴暘御景」,總價開價1900至2600萬元,換算每坪單價破百萬元;另外,位於..

北市信義計畫區全台最貴豪宅「陶朱隱園」,近期再釋出首批「住戶」資訊。中華工程透露,在花費上億元打造的千坪生態庭園中,中工首先打造百年羅漢松、大喬木等森林景觀後,才陸續吸引台灣藍鵲等動物居住。至於外界最..

受轉投資公司南山人壽淨值大減影響,潤泰集團旗下潤泰新(9945)淨值也大幅縮水至282億元。據悉,潤泰新目前除手握兩大豪宅「松濤苑」、「潤泰敦峰」,合計餘屋案量約60億元;下半年則預定續推總銷近10億..

台北捷運南京復興站周邊匯聚金融機構,有「台北華爾街」之稱,近期不少推案以小宅為主,也帶動區域房價。其中,主打25至37坪2、3房產品的「南京復興」,基地面積達229.9坪,全為當地大地主焦姓家族持有與..

2012年8月上路的實價登錄即將屆滿10年,現在已經成為許多民眾購屋的重要依據,但實際上實價登錄揭露的交易未必都是準確無誤,裡面仍存在「動手腳」的空間,專家就建議民眾買房前要比較「3同」,也就是同區段..

今年來高雄的土地交易量雖然下滑,但建商仍有購地需求,而現在更有高雄史上總價最高的土地釋出銷售,該地位於鼓山區青海段,面積6128.67坪,開價134.83億元,地主就是曾經富甲一方的「林商號合板」,不..

自年初以來受疫情、升息等因素影響,房市前景不明朗,建商推案意願也較低。但據《住展》雜誌統計,截至上半年為止,大台北都更不含危老推案量達755.9億元,年增約30%。專家認為,建商不願讓「手上煮熟的鴨子..

楠梓房價因為台積電而「貴」,建案開價站上3字頭已經不稀奇,已有開價超過每坪40萬元的建案出現,不過這樣的價格在地人吃得下來嗎?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分析,1~6月楠梓預售建案成交共186戶,僅有37戶單價超..

鄉林建設(5531)今舉辦股東會,會中承認年度營業合併營收34.73億元、兩岸房產營收約為28.16億元、酒店營收約6.57億元,受到成都案遞延影響,每股淨損0.6元,無派發股利,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

自去年以來受台商回流等因素影響,國內預售市場表現相當火熱,其中新北勢各大重劃區買氣更是驚人。房仲業者依據實價資料統計,土城暫緩重劃區從2019年3字頭接近4字頭,漲至今年已攀升5字頭,預售屋房價成長4..

竹科是台灣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房市也因漲幅高、屢創高價,躍上全台矚目焦點,一名男網友表示,最近身邊的人一直催促他買房,他仔細研究一下新竹外圍,好一點的房子都已經賣光了,但是大家需求量還是很大,讓他感到..

位於台中市政路上,香港商新朗集團旗下的「新朗日匯」豪宅案,開賣8年期間經過5次改名,終於出現首筆實價登錄資料,且一次揭露4筆,不過,經查全都是法人出手,拆算單價在45~55萬元之間,相較七期其他豪宅,..

近期台北市蛋黃區都更危老議題夯,不少品牌建商紛紛搶進推動改建。其中,豪宅建商吉美建設也在八德路四段推動危老案,歷經10年整合後推出「吉美艾麗」,並於今(8)日正式開工。對於目前房價,吉美建設總經理林進..

東森房屋研究中心統計實價登錄系統發現,新北市土城區近4年第一季房屋價格,以公寓產品漲幅最大達16%;電梯大樓均價亦逐年穩定成長,4年間成長12%;而華廈產品4年間則僅成長3.7%,均價甚至低於公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