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打房」的查詢結果共903筆

房市近期歷經多次打房,交易量凍結,不過房價卻絲毫未有修正趨勢,房仲調查實價資訊發現,七都預售屋房價5年來持續飆漲,且截至2023年1~5月為止,七都預售屋中位數總價均已突破1000萬元大關,宣告千萬預..

政府為遏止炒作房地產,祭出強力打房政策,房地產交易呈現量縮價穩。據實價登錄資料顯示,Q1房地產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下滑24.1%,但房價卻無明顯鬆動。眼看台中各區域房價已普遍站上4字頭,近期不少業者都觀察..

1~4月新增個人房貸總共8萬2118人,年減逾2成,與移轉棟數同幅度走跌。專家認為,今年在多重利空的環境下,移轉棟數可能再衰退1成,政府打炒房奏效,打量立竿見影,但打價紋風不動。

近年來政府大刀闊斧提出數次打房政策,期望能壓制從疫情而起的漲幅,不過近期房價卻未見鬆動。若觀察鄰國南韓經驗,南韓前任總統文在寅任從2017年起,連續20波打房,卻反讓房價飆漲,直到失去政權,南韓跟著美..

高雄近年房市熱絡,第一季熱門購屋路段出爐!根據統計,高雄房貸件數最多的5大熱門路段,三民區同盟一路榮登最熱門冠軍路段,亞軍為鳳山區瑞興路,季軍則是橋頭區橋都路。專家認為,5大熱門路段均為小宅當道,總價..

為抑制近2年多來持續高漲房價,政府祭出數波打炒房手段,光是今年為止,就接連推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央行第5度升息、第2戶「限貸令」以及「囤房稅2.0」等政策,也讓近期房市前景發展較為不明朗。

近年來全台房價高漲,不過薪資成長速度卻遠不及房市,過去多年在法律界服務的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坦言,1990年他剛當律師時月薪約6萬元,如今新鮮人若擔任事務所律師也僅約4~6萬元,也就是30多年過去薪水凍..

央行祭出第5波打炒房,使出第二戶購屋限貸7成,伴隨著7月《平均地權條例》上路,殺得不少菜籃族措手不及,連資深投資客都已看淡市場,不過,山不轉路轉,當住宅投資被壓縮,就有資深投客分享:「門檻高、獲利足,..

近期受政策打房等因素影響,房市前景不明,也讓建商購地腳步趨緩。據商仲調查,土地市場似乎出現復甦曙光,第二季全台土地交易市場總額275億元,其中,住宅土地市場達133億元,創近1年來最高交易額。專家認為..

前5月全國建照核發量創5年新低,反映政府有效打房,開發商趨向保守。信義房屋專家說,新增供給逐漸減少,也可以紓解景氣修正時帶來的壓力。值得關注的是,新北市建照核發量不減反增,創5年新高,還擠下台中建照王..

豪宅限貸令上路11年,網友直指,這些年只要接近豪宅線的房子,價格都上不去,是打房唯一德政。不過專家認為,豪宅漲幅相對低不完全與政策有關,產品定位尷尬也是原因之一。信義房屋專家觀察,不少建商推案「朝向類..

中央日前推出「囤房稅2.0」,將非自住房屋稅率調高,並改為全國歸戶。房仲業者觀察,新北市持有非自住住宅的人數全台最多,且新北市也尚未實施囤房稅,因此,新政推行將以新北市民衝擊最大。此外,未來新政若上路..

為回應近期在野黨疾呼「居住正義」,行政院會日前通過所謂「囤房稅2.0」方案,不僅將稅率提高,同時改為全國歸戶。對此,專家痛批,此舉是「最愚蠢無效的打房政策」,無法抑制房價,但卻是大幅增加稅收,可說是「..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1日正式上路,修正重點包括,「限制預售屋、新建成屋契約讓與或轉售」、「重罰不動產炒作行為」、「建立檢舉獎金制度」、「私法人取得住宅用房屋許可制」、「預售屋解約要申報登錄」。其中,重罰..

政府在大選前夕,接連推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央行信用管制等打房手段,近期囤房稅改為全國歸戶並提高稅率。信義房屋專家認為,雖說政策主要影響非自用族群,不過一般民眾不清楚政策,若是持續打房,恐怕因整體..

政府打房又有新動作!行政院今(6日)通過「房屋稅差別稅率2.0方案」,其中「囤房稅」將改為全國歸戶,並調升非自住住家稅率。對此,專家認為,囤房族不是「吃素的」,勢必會將稅率轉嫁到租金,估計未來每年租金..

近期政府打房針對多房族與高總價產品,讓部分豪宅市場出現震盪,根據實價,傳統豪宅聚落的天母商圈,近期在德行東路短短300公尺中,有3個豪宅社區出現賠售,屋主多持有8~10年,移轉卻帳面賠上350~700..

馥華集團本著對故鄉的情感,期望帶給當地超乎期待的產品,於是挾飯店事業背景的專業,以「新一代居住生活」為號召,推出私享森林的「馥華原真」,本就在板橋擁有大量粉絲的馥華, 當建案尚未公開時,便已累積大量的..

近期政策打房影響房市買氣,其中高總價物件更是首當其衝,不過觀察近期實價,著名豪宅聚落大直,近期有2社區傳出交易,且雙雙創下近期歷史新高單價。專家認為,僅是一時「放煙火」,等到下半年煙花散去後,買氣將趨..

近期政府持續推出打房政策,使得全台交易量持續重挫,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分析,今年「房市大勢已去」,全年移轉量恐怕僅25萬棟,且維持「緩跌量縮」格局至少3~5年,不可能會有「明天會更好」,建商業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