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設廠」的查詢結果共610筆

縣市合併後躍升成高雄人口最多行政區的鳳山,近期重大建設利多不斷,從已建置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到施工中「空中鳳城」及招商中的「大東文創之星」,另有87家廠商搶進,投資總額達548億元「..

高雄橋頭區因為有橋頭科學園區,以及周邊楠梓台積電將設廠等利多加持,近年人口逐漸增加,加上移居者多為首購族群,對於文教設施的需求也大幅提高,協勝發建設就與名設計師羅耕甫共同規劃幼兒園,預估投資金額將高達..

繼台積電2奈米廠可能在台中擴廠,投資8000億元到1兆,友達光電也宣布在中科后里園區擴建新世代廠房,加碼投資逾千億元。消息一出,科技族群買盤議題再起,在地仲介表示,后里近幾年個案順銷速度快,今年更有望..

高市府力推產業轉型高科技,計畫中的科技S廊帶已逐漸成形,而鄰近楠梓的左營一帶受惠極大,加上北城計畫將引進商場、住宅等,高鐵後站搖身一變成為增值潛力區,別墅新案「馥驛」就位於高鐵後站,規劃戶戶配電梯的全..

自從去年台積電宣布將在楠梓設廠後,楠梓的地價、房價就一去不回頭,屢屢創下新高不說,甚至還看不到停歇的跡象,近期楠梓就有連續2塊土地創新高價,未來房價恐難低於3字頭,甚至將站上3字頭中段。

近年南部房價高漲,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人力不足,特別南部這幾年高科技產業陸續進駐,搶工狀況相當明顯,就連推案量大、原本有固定工班的建商也遇到被挖角問題,大喊吃不消,沈重呼籲政府應該儘速開放移工進入營建業..

坐擁桃園高鐵站、機場捷運以及空港三大交通優勢的桃園中壢青埔特區成為桃園發展軸心引擎,吸引了各大集團搶進插旗投資,包含商務、文化、教育、生態及研發等各產業建設逐步齊全,讓桃園青埔從荒涼地帶一舉翻身為火紅..

南台灣去年房價呈現大幅成長,信義房屋統計2021年六都住宅單價年增率最高的行政區,前五名就有四個在台南及高雄,有台積電設廠議題加持的楠梓年增24%最高,永康區則以21.7%緊追在後。專家指出這些行政區..

去年台積電宣布將在高雄設廠後,引起周邊楠梓、橋頭房價大漲,而根據實價登錄揭露資料,位於高雄大學附近的「京城柏克萊」,去年12月出現1筆單價30萬元的交易紀錄,創下楠梓區新建案單價新高,但業者坦言現階段..

2月因為適逢農曆過年,因此南二都的交易量都有感降溫,相較前月跌幅均超過3成,也雙創近1年的新低紀錄,不過相較去年同期仍呈現成長趨勢,但今年房市不確定因素增加,政府單位打房措施近期可能就會有新進度,因此..

2021年高雄房地產最重要的新聞毫無懸念是台積電將進駐,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買氣、房價迅速飆升,整個過程讓很多人感到相當驚訝,現在看來這樣的漲勢不能算是「虛胖」,確實有買盤且房價上漲,想買房又不想當冤大..

被CNN評選為最宜居城市的台中,準備迎向下一個黃金十年,目前台中人口成長到280萬人以上,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大格局的軌道運輸,串接這些相關的國際或城際移動,吸引許多建商聘請國際級大師來規劃建案,在台中..

根據台中市政府資訊,2021年第4季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台中企業投資家數為六都最多,此外,2020至2021年台中累計新登記工廠家數就佔全台總數近1/4,帶來工業地產需求,據實價揭露,2021年工業地..

台商回流、企業重新佈局,中部產業園區擴廠需求不斷,中部科學園區相繼傳出龍頭大廠擴建消息,更為周邊房市增添柴火,如鄰近后科園區的舊縣治中心豐原區,擁有中科二林園區的南彰化員林市,新案進場吸引留鄉二代出手..

去年11月台積電宣布進駐高雄,鄰近設廠地點的區域房價都漲一波,但隨著楠梓、橋頭等地地價愈來愈高,許多建商也開始將獵地目光轉向緊鄰楠梓的大社區,今(24)日高雄市都委會更審議通過大社96公頃的區段徵收開..

高雄這2年雖然推動許多產業轉型,但人口仍持續流失,光是2021年就少了2萬多人,統計高雄房市熱度較高的行政區,僅有仁武、橋頭、楠梓3區人口逆勢成長,巧的是這3區剛好都在台積電設廠位置旁,房仲指出這幾區..

這2年高雄房市熱度高得嚇人,特別北高雄的蛋黃區漲幅相當大,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左營成屋最高成交單價達到每坪49.5萬元,創下區域新高紀錄,相較2年前每坪25~27萬元幾乎翻倍成長,但也面臨無房可賣的窘境..

過去20~30年高雄的商辦產品出現空窗期,但隨著這2年招商引資大有斬獲,未來10年將有愈來愈多商辦將推出,更有不少定位為A級商辦,分布遍及農16、高雄新站、亞洲新灣區等地,專家認為未來不僅數量將增加,..

高雄房市在台積電話題帶動下,2021年表現強勢,也讓議價空間愈來愈小,成交天數也愈拉愈長,根據房仲業者統計,高雄的議價空間從17.49%降至15.99%,年降1.5%,以1000萬元的房子來說,議價空..

這2年台灣的房價為什麼漲?民眾覺得是建商與投資客炒作,專家則認為土地價格飆升才是主因,人力成本增加也「幫凶」,日領3000元還是無法吸引年輕人入行,此外高科技廠加價搶工,就連公共建設也來搶人,造成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