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4成」的查詢結果共854筆

信義房屋最新民調指出,有44%民眾看跌未來房價,創下近6季最慘紀錄,更是看漲比例的2倍。綜觀各縣市,看跌比例最高的為新北市,以及過去房價漲最多、被封為「瘋城」的新竹地區。新竹在地建商表示,不可否認新竹..

「不知道為啥心裡毛毛的?」一名男網友透露,友人家庭年收170萬,剛買新房子一年多,看著房價從1000萬漲到2500萬,對方決定再增貸700萬存股,靠股息繳貸款,更自打強心針「就算大跌也不理它,穩定投資..

在基隆買房有什麼建議?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21世紀安樂加盟店業務主任陳天璽,推薦基隆2個購屋熱區,500~1000萬元就買得到不錯的公寓以及2房大樓。此外,他也提出2個理由,認為現在仍能進場..

日圓貶值,推升國人赴日買房意願。專家指出,東京都23區的房價就好比雙北一樣,分佈相當廣泛,以指名度、價格較高的區域為例,新台幣約1000~2000萬元,可買得到屋齡10~20年、室內10~15坪的物件..

新北市就連蛋白區房價也正式告別2字頭了嗎?根據房仲業者統計,去年第三季新北市預售屋平均成交單價,還落在2字頭以內的行政區,包括鶯歌、八里、淡水和三芝等4個行政區,時隔1年全都變成3字頭。

研究報告指出,今年前11個月,中國百強房企累計銷售業績年跌逾40%;全年商品房規模可能縮減至人民幣14兆元以下(去年18.2兆元),土拍冷清將對明年首季甚至上半年產生較大壓力。

六都公布11月買賣移轉棟數,月增8.6%,桃園市更一舉上升超過2成,從數字上來看,房市似乎稍微轉熱。不過房仲指出,11月量能反彈,主要是受到新案交屋潮帶動,尤其是桃園、台中。信義房屋則預估:「全年移轉..

永和「聖保羅」店面6月曾以6250萬元交易,短短不倒半年,新房東開價8500萬元想賣,抬價2250萬元、接近4成。在地房仲分析,店面的買方基本上都是投資型客戶,殺個1~2成都是常有的事,但通常賣方至少..

下半年房市颳冷風,不過觀察前3季預售屋的房價變化,全台共有14個重劃區年增幅超過3成,其中前3名皆由新竹地區包辦,年增全站上6成。在地代銷表示,先前較為觀望的剛需買盤將逐漸出手,且區域供給量不大,預估..

隨著不久前爆棚的房市買氣,不少人發現如今買房主力已漸漸轉為6、7年級生。深耕高雄26年,可說從上一代賣到下一代的「多城國際」,在高雄人心中是極度講究房屋細節,又有著獨樹一幟銷售風格的建商代表。

房市自第3季開始呈現「量縮」格局,不過由中台灣豪宅建商進軍北屯的首案「寶輝THE SPRINGS」此次實價登錄一次竟揭露100筆,短短10天賣破23.8億元,最高單總價為3832萬元、單價57.9萬元..

今年高雄房市表現冷清,房價漲幅也不如去年明顯,不過地價還是持續上漲,鼓山區甚至年漲幅逼近40%,專家認為土地的稀有性難以取代,導致地價易漲難跌,就算有下修的現象也是因為土地性質不同,整體來看高雄地價仍..

近期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台商持續回流引起工業地產需求量爆增,為加速產業空間釋出,政府大力推動工業區立體化方案,據信義全球資產公司觀察,新北市中以新莊區工業區立體化核准件數最多,占全市超過4成,顯見其區域..

北市松山區指標性豪宅「文華苑」14樓戶,登上7月實價登錄,交易總價高達13.74億元,為目前國內住宅交易總價最高者。經查地籍謄本,該戶目前屋主凱叡物業,該公司代表人即為龍巖集團董事長KELLY LEE..

全國10月房地合一稅收27.6億元,已連5個月衰退,反應市場交易降溫。但六都表現差異頗大,「稅收王」台中與台北市月變化持平,南二都月減逾2成。整體而言,信義房屋專家預估,未來幾個月仍將維持相對低量。

台灣下一個能比拼香港、紐約等國際金融重鎮的地方,並不在首都台北,而是百億建設重壓、大批中小企業支撐、素有台商故鄉之稱的台中水湳智慧城,不論從產業多元性、建設特殊性、地段稀有性都可以預見台中最繁華的下一..

近年台中東區房市爆發,價量齊揚2~4成,究竟嗑了什麼?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東森房屋東區振興加盟店長鄭錡陽,他說,東區坐擁多項利多,其中「大車站計畫」,更是讓台中後火車站的透天,從700萬元跳..

鼎固-KY今(7日)舉行線上法說會,總經理張能耀針對大陸房市指出:「疫情讓大家都待在家裡,有條件的消費者普遍希望換一套新房,反而提升住宅使用率。」此外,鼎固看好上海等一線城市,認為不應將其與正處悲觀的..

大陸建設首次投入的公辦都更「信義兒福B1-2、B3-2」,未來將興建2棟14層建築,住宅部分規劃2~3房,預計在2024年推出預售。過去信義兒福「六塊肌」已得標2塊,其中國美建設的B1-1已在興建中。

隨著蛋黃區房價漲幅驚人,近年來購屋者僅能越買越蛋白,這也使得汽車需求大增。根據聯徵中心資料,10年來房貸、車貸平均貸款金額漲幅分別達55.7%、40%,但平均薪資僅成長34%,遠遠追不上不及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