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保值」的查詢結果共1165筆

下半年房市吹起冷風,首當其衝的是花蓮、宜蘭,9月房價年增幅僅0.5~1.8%,位居全台之末。房仲指出,前幾年全台房價飆漲,這2區憑藉低基期優勢加上建設題材,漲幅一度超越西部地區,但目前價格已站在高崗上..

買房不只要考量地段的便利性,樓層的挑選也是一門學問。一名網友指出,最近看上的建案只剩頂樓和三樓可選,兩間總價相同,格局也都是二房一廳,不過三樓的小孩房空間更大,「想請問版上各位高手會如何選擇?」貼文一..

一名網友最近看中兩間房子,其一是平地兩房,離捷運站超近,要價1300萬,另一間則在小山坡上,開車到平地約3分鐘,不過房價大砍半,只要700萬就能買到,由於家中有行動不便的長輩,讓他陷入苦惱。

「地段!地段!地段!」萬年不敗房地產金句,在近期房市更顯重要!地段的未來前景,是房價保值核心要素,基地的先天條件,是勾勒生活的建築本質,在台南市中心能兼具兩者的個案相當罕見,而「藏美表參道」就是之一。..

高雄輕軌距離成圓只差最後一哩!捷運局上月底宣布12月6日起,將開始進行博愛路至中正路間的大順路工程,預計2023年底全線通車。房仲業者認為,未來通車後受惠最大的就是沿線的透天店面,將成建商收購標的,價..

科學園區是近幾年台灣房市的重要支柱,只要在科學園區附近的房子,幾乎都是搶手貨,竹科如此、南科亦然,台南安南區新建案「南科悦揚」就具有鄰近南科的優勢,加上北外環道第三期已完工通車,透過北外環道疏通車流量..

受到通膨升息、股市下跌影響,今年下半年台灣房市呈現價穩量縮態勢,不少購屋族認為房價會再下修,也有升息無止盡的疑慮,害怕現在買房會增加許多利息負擔,使得購屋民眾態度轉向觀望,但其實市場瞬息萬變,若因為市..

近幾年台中新興重劃區議題夯翻天,回過頭來早一步開發台中十期重劃區,反而坐擁水岸、休閒特質,區域內以透天別墅居多,而唯一且最新的預售案僅大城營建機構旗下的「大映VITA」。

當全台房價齊頭式上漲,尤其是漲幅達到一定高度的台中市,不少購屋族開始思考,當新興重劃區與市中心房屋價格無明顯價差,遇到景氣反轉之際,房屋不可複製的地段與機能,將成為購屋族首選的重中之重。

針對房價會否跌的問題?圓石灘廣告公司經理徐熊章說明,由於缺工缺料和土地價格導致蓋房成本高漲,房價跌幅有限,他建議「房地產不適合短線操作,長期持有才會產生價值,剛好可以就趁這個時間點,在有空間時買到一間..

房市降溫有沒有感?台中1間甫成屋的大品牌建案、不僅位於熱門學區、周邊機能交通都不錯的物件,就有一名花小姐,等了1年多終於等到該案釋出,但她說:「我半夜看到該物件釋出,想著隔日上班前詢問仲介,卻發現已經..

近期受央行升息等因素影響,房市買氣出現降溫,不過若觀察聯徵中心最新第二季資料,20~30歲購屋族群,佔比較上季逆勢成長1個百分點,申貸人數也倒增4.5%。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此族群..

買房難題!一名網友表示,目前有300萬頭期款,但猶豫該買2房還是直上3房,畢竟兩者價差300萬元,而明年孩子將出生,就怕硬買3房,會影響生活品質,「也怕2房空間太小。」文章曝光後,專家建議,預算夠的話..

一個舒服的城市是交通、生活都很方便又暢通無阻,鄰近雙北的桃園擁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和科技產業等優勢,為了讓交通更便利,號稱全台史上最大開發案桃園鐵路地下化正正如火如荼開工,預計2029年桃園、中壢、內壢..

許多人選擇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買房保值抗通膨;不過,置產不光只為了調節資產,更是為了滿足最根本的居住需求,努力耕耘打拚事業都是想把最好的留給家人,替下一代精選優質地段的好房、為上一代更換更便利的房子..

王永慶曾說:「存下的1塊錢才是你的錢。」如何守住自己事業高峰時的收入,是一門學問。藝人嚴立婷選擇用房地產作為工具,她立志在3年內以無貸款的方式,在捷運站附近買下小套房當包租婆。

北市因房價過高,相對租金投報率普遍不理想!一名網友苦惱直呼,在北市買下一間800萬套房,貸款月繳2萬5000元,目前以1萬5000元租給同事,讓他越想越不對勁「感覺每月都少1萬,所以有想賣掉。」文章曝..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自2018年正式對外招商以來,知名大廠先後進駐,收穫頗豐,當地房地產市場也因此受惠。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彙整實價登錄資料發現,2021年二林土地成交總金額佔全鎮的71%,而且短短5年時間,..

台南代銷公會陳雨利理事長認為,配合城市與產業發展帶來的大量就業人口,房市各種買盤需求強勁,台南房市仍在主升段。加上許多開發商為了避免缺工缺料帶來的成本變動影響,陸續改以先建後售方式推案,即使疫情與政策..

下半年以來受升息等因素影響,房市前景不明朗。不過,據台北市地政局資料,8月大樓住宅單價為69.59萬元,較去年同期上漲8.22%,也是自2020年11月漲到今日,連漲22個月。專家認為,未來價格關鍵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