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老建築」的查詢結果共106筆

老屋特快車!不限基地大小的危老重建,讓「一屋也能自建」成為常態,屋齡35年的無尾巷內,三層樓透天厝一進屋內,牆壁上的鋼筋外露輕輕一碰一捏就碎,一眼望去,屋內部分牆體噴上紅漆,是屋主想過拉皮整頓的記號,..

無最小基地面積限制的危老重建,台中最小基地究竟多小?2019年,位於東區申請基地57平方公尺,扣除騎樓與退縮地,建物地基僅43.1平方公尺,換算下來地坪僅13.04坪,而該案已經完工取得使用執照,實際..

打房政策來得兇猛,建商面臨打炒房、限縮土建融等政令讓土地交易降溫,但開發商推案急轉彎,包括危老都更、合建分售等成為開發熱門選項,據台中市政府資料顯示,台中市危老重建截至8月底核准件數為436件,已超越..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認為,面對強震不斷,南港危老建築、防災型都更刻不容緩,她再度向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喊話「請問身為國家住都中心代理董事長的花次長,是忘記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還是害怕想起來?」

台灣花東地區日前連續3日發生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土石崩落等災情,3天發生163次地震,嚇壞全台民眾。對此,有專家提醒,若發生「直下型地震」,對於雙北的傷害最大,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跟地震中心的模擬..

許多老建築正面臨都更,一名女網友表示,自己繼承了父親位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上一處商業大樓的停車位,目前出租中,而大樓正規劃參加都更,不過必須要拿出千萬,因此在考慮是否要賣出,但是賣價讓她不甚滿意,只好上網..

高雄苓雅區青年二路近光榮碼頭的地方,有幾棟老建築看起來屋齡相當高,其中1間過去曾是葬儀社「阿丁社」,網友描述過去該店會把棺木放在騎樓,嚇得他偷瞄之後立刻離開,而命理專家則解釋,業者這麼做除方便民眾選購..

在日治時期,台中市中區的繁榮一直延續至民國6、70年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藏在一棟棟日式、木造、石柱的建物中,位於民族路與繼光街交叉口,六角形的迴廊與老屋,粗估屋齡107年,約40年前,這可是遠近馳名、..

位於台中中區公園路上,一排2層樓平房之間有一棟高達9樓華廈,十分突兀的宛如中指,根據實價登錄揭露,好幾年無交易紀錄的荒廢老屋,今年突現3筆交易,其中位於8樓的套房換算一坪僅3.2萬元,不過這交易備註上..

高雄從2014年起推動「高雄厝」,迄今已創造出近13萬戶住宅,今年更啟動「高雄厝4.0計畫」,加強室內自然通風,新增通用化設計浴廁應有開窗或開口,並鼓勵危險及老舊建築物重建,重建後設置綠能設施還可以免..

桃園串聯機捷、捷運綠線的「鐵路地下化」計畫中,位於軌道關鍵中心一站的「桃園醫院站」,界於桃園、八德、中壢交匯正核心,區域發展早、生活機能完備,但市容尚未跟上翻轉腳步,因此讓一向致力城市更新的「鈞碩建設..

政府接連祭出打房措施,在土地價格與建材又飆漲下,讓擁有危老價值的老屋,瞬間變成搶手貨,除了置產族湧入改建老屋市場,根據「內政部都市更新入口網」資料顯示,第1季六都危老案的核准案,以台中市的每案平均基地..

根據台中市政府危老重建專區最新資料顯示,台中申請危老重建核定案件為352件,觀察其分布區域,以北屯區54件奪冠,北區52件緊追在後,而西屯與西區皆以37件位居第三。屋齡最老舊的中區,核准件數僅16件。..

高雄房市備受看好,吸引愈來愈多大咖到高雄購置房地產,根據實價登錄資訊,鳳山建國路三段去年11月就有2棟相鄰的透天,被北部買家以總價3.37億元買下,經查買方為「傳喬投資」,負責人是大同集團第四代林傳凱..

台中市東區大公街上一幢屋齡62年老屋今發生坍塌意外,建築物倒塌情況慘烈,不僅牆壁磚瓦全碎,紛紛砸落地面,也傷及停放在路邊的轎車,台中一早降下大雨、該屋隔壁也有新建工程進行中,現場確認無人員受困,詳細坍..

桃園內壢便擁有交通、生活機能、學區、商圈和公共建設發展等所有宜居條件,發展已相當成熟,然而區域內素地稀有,鮮少有新案,因此近期「合雄璞御」一推出就掀起在地人熱烈討論,難得的黃金角地地段和28~40坪二..

你會買屋齡高的房子再整修嗎?一位民眾表示最近想買老房整修,但基於種種原因有點卻步,於是想多問問支持方與反對方的看法及原因有哪些。

雙北許多老公寓屋齡3、40年,出現越來越多屋況,翻修又是額外一筆負擔。有網友思考,「目前台北市40%以上的住宅都是40年以上的老公寓,再過10年就到RC結構上限50年」,到時候蛋白區的老公寓還會有人買..

很多人不敢輕易買下老房子,基本上都是考量到日後龐大的維修保養費,以及將來轉手問題。就有一位網友在PTT的home-sale板上請益「老透天整理與否」,說他近來看到一間48年老透天,「要住進去住得舒服,..

全台屋齡超過30年以上戶數逾400萬戶,蔡英文總統為解決不斷攀升的危老建物問題,數度提及危老和都更的原則就是要「整合容易、獎勵明確、審議加速」,不過台北市一位黃姓地主向本刊投訴,他申請危老重建迄今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