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蛋白」的查詢結果共1065筆

「你就是要買台北市,所以台北房價才居高不下。」一名男網友近日在mobile01上分享觀點,我覺得不見得大家都要買台北市的房子,因為貴到不合理,其實可以選擇新北市,像是新莊、林口那一帶的區域,同樣的價錢..

好市多(Costco)甫於8月底於上海開幕,吸引一波搶購人潮,而國內全台好市多周邊房價變化,發現高雄前鎮店的年漲幅最高,達18.6%,但是跌幅最大的也在高雄,大順店周邊房價較去年跌價3.7%。房仲業者..

「台北市哪捷運站最精華?」這一篇近日在PTT房產看板延燒不斷,不少人一直分析自己心中最滿意的捷運站,其中一名網友直接點名「永春站」,表示其交通發達、信義區外,最近連延宕多年的都更都開始動工加上正在蓋的..

高雄一名男網友在網路論壇《mobile01》表示,他6年前結婚時計畫要買房,但當時三民區的透天厝至少都要1000萬元,讓他實在下不了手,打算先觀察幾年再購屋,想不到這6年來屋價始終沒下跌,反而還不停往..

炎炎夏日到來,居高不下的電費是主婦們最煩惱的事,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省電呢?信義居家提供幾個省電小技巧,教您從冷氣、冰箱到洗衣機的節能術,讓大家節能省電超輕鬆。

購屋族苦等房價下跌,希望搶在最低點進場,不過根據最新市況調查顯示,北台今年第2季新成、預售屋成交價呈現3漲2跌1持平。其中,台北、新北、基隆價格走揚、桃園持平,另新竹、宜蘭逆勢下挫。而北市每坪新案價每..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在6月不斷傳出利多,6月26日,台南市政府土地標售,18個標案全數成功標出,創下73封標單搶18塊地的紀錄,寅吃卯糧的台南市政府一口氣進帳109億元,頓時紅光滿面。23日,新北市「危老..

高雄市近幾年大樓建案數量漸多,相對擠壓透天別墅的生存空間,過去在高雄市區總價2000萬元仍有機會買到新透天建案,如今市區透天新案,要價動輒3000萬元起跳,民眾想買便宜透天,只能往市區外圍的小港或楠梓..

6月預售推案力道趨緩、案量縮剩下5百億元,但建商看好後市,開高價風氣不變,但是「開高殺多」情況也讓議價率上揚。《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雖然開高價挑戰市場接受度的建案,越來越多,但民眾買房「不..

全年移轉棟數是否超過30萬棟,已經成為近年房市復甦指標之一,而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在今天「2019第二季不動產市場」新聞發佈會表示,今年不熱的市場,微溫的量、虛的市場,無感的房價,再加上政策小利包..

第一名模林志玲6月初宣布結婚喜訊,震驚兩岸三地華人圈,而她與前情人纏綿悱惻17年也劃下休止符,對此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在《顏炳立市場觀點》專欄中比喻,「時間改變了出嫁的條件,對的時間、對的人出現了..

一名男網友透露,在台北租房貴森森,有打算買屬於自己的小窩,但房價實在高攀不起,他索性採取逆向思考,想找墳墓附近的房子,「價位應該比較低」,引發眾多網友熱心解答。

新案大打讓利價,竟讓全台有20個行政區,出現「房價倒吊」、也就是新案行情低於中古屋價格的現象。其中,台中市北區新建案成交價,對比中古大樓房價,約便宜25%。另外,桃園市觀音區新案行情,也比中古屋便宜2..

明年初總統大選即將登場,觀察過去總統大選之後,新北市的房價變化,發現屋齡在10年內的成屋房價有逐年下滑趨勢,2016年房價每坪均價32.11萬元,至2019年每坪降至30.65萬元,近4年房價跌幅達4..

一名女網友上網請益「死薪水買房方式?」,提到自己領3萬元,一年最多可以存24萬元,但因家中因素,必須靠自己買房,包括頭期款也要自己準備,因此有2個想法請問網友,應該該存頭期款買房?或是買小套房租人來加..

民眾買房,除挑選區段、建築品質,品牌也是誘因之一,坊間流傳,以「國」字輩為首者如國泰、國美等一線建商,就頗獲消費者信任。但近期,卻傳出有「國」字輩社區遭到屋主「背叛」,賠售出場。根據實價揭露,今年3月..

天龍國連「蟻居」都是一大負擔,根據網路平台業者統計,今年5月,台北市套雅房平均每坪每月租金單價,已來到1688元,也就是說,租1間10坪套房、月租就來到16880元,等同佔據27K新鮮人月薪的6成以上..

雖然房市「329檔期」剛過不久,但今年買氣總算撥雲見日,專家也看好Q2能延續前一波熱絡,再創交易高峰。此時正好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台商帶著資金、就業機會回流,同時再創下難得的土地交易量,全台各地科技園..

5月買氣外溢,傳統蛋黃區交易量不如預期,對比去年同期,桃園市成長45.5%最多,台南市也達34%。而六都住商機構全體系交易量,對比去年5月,增加17.9%。對比去年5月,唯一年減的僅有台北市,年減約1..

想晉升天龍國子民,一塊門牌的代價,至少2千萬元!另外再根據這樣的門檻,去設定房貸,發現1個月至少得還款8萬元,至於甚麼樣的人,可以負擔得起每月8萬元的房貸?專家建議,「月收入至少要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