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漲跌」的查詢結果共221筆

北市公館商圈因有台大師生及遊客支撐,店面租金行情穩居大學城之冠,平均單價7000元以上,逼近台北東區外圍商圈行情,不過由於租金穩定,不暴漲暴跌,除年今年初短暫受疫情影響出現大幅度空置外,如今沿著羅斯福..

隨著學生即將開學,大學城商圈店家更摩拳擦掌,迎回「商機」。觀察全台前10名註冊率最高大學,其周圍商圈店租漲跌,3年來漲幅最大的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店租漲幅達9.4%,國立交通大學以漲幅7.6%緊追在後..

根據統計資料,今年高雄1~7月的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比去年同期減少11.4%,相較其他5都遜色不少,有人認為褪去政治光環後高雄熱度也跟著降低,但房仲業者認為這只是短期收斂,長線看高雄房市並不淡,在地建商則..

軌道經濟發威,全台瘋買捷運宅,隨著台中首條捷運綠線年底即將完工,沿線房市熱度大增,根據「屋比房屋」彙整實價登錄資料顯示,今年沿線18個站房價與去年相比,呈現一片緩漲紅字,其中漲幅最多的為「台中高鐵站」..

台中首條捷運綠線已進行初勘,預計年底將完工通車,但也提前帶動沿線各站房市交易,根據市調統計,目前中捷沿線18個站最近1年房屋價格漲跌,發現15個站房屋均價2字頭,只剩北屯區內的「松竹站」、「四維國小站..

桃園機捷自2017年通車後已3年半,截至2020年5月止,總運量突破7,624多萬人次,台灣房屋調查沿線各站,自2017年到2020年房價漲跌變化,漲幅最大以A18高鐵桃園站漲18.7%奪冠,A22老..

許多人有購屋需求,總不希望買貴,到底現在房價會漲還是跌?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日前直言,2020年下半年房市「不上不下」,價格要掉要漲有限,處於剛性自用、價格盤整階段。

新北新莊、泰山交界「塭仔圳市地重劃案」面積400公頃,為北台灣規模第3大重劃案,周邊有3條捷運線,且開車離北市中心15分鐘,鄰近舊市區商圈,機能便利,新建案平均3字頭,吸引首購、通勤族目光,房產業者認..

世界人口老化趨勢明顯,而少子化增加,不少孩子無法同時照顧2~4名老人,因此養老院需求大增。日前加拿大統計局一份報告指出,人口結構的轉變很可能對於房地產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原因包括,長者前往養老院居住後..

當房東,是很多人的夢想,畢竟包租公、包租婆月月有租金收,真的「穩答答」!不過,當房東得要先拿出一大筆錢來投資房地產,這門檻可不是一般人可輕易跨過的。怎麼辦?REITs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羅志祥被爆約妹、劈腿、玩「多人運動」導致分手,各界譁然,也重創其演藝事業,進一步探究其投資的不動產,包括內湖區的「文心AIT」知名社區,持有4戶、近5億元,一度被猜測為了當婚宅,不過後來不了了之,經查..

一般人將宮廟視為嫌惡設施,如今網友討論近年來最夯的央北重劃區內,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十四張土地公廟「斯馨祠」遷建工程,預定2020年完工,被指可能成為價跌「未爆彈」,當地里長無奈強調,「土地公才是最大..

「殯儀館」一向被視住房嫌惡設施,周邊房價給人刻板印象是「只跌不漲」,據台灣房屋智庫彙整實價登錄資料顯示,雙北市3處殯儀館周邊最近3年房價漲跌,發現仍有房價「潛力股」,其中以大安區辛亥路上的二殯,周邊房..

「台灣真好!」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整體經濟環境,甲山林機構董事長祝文宇卻逆向思考:「台灣抗疫做得好,使得當初到中國投資的人,在中美貿易戰與疫情雙重夾攻之下,更想將資金挪回台灣投資,畢竟生命比財產更為重要。..

近期股市、油價大跌,不少人在觀望房市是否也會受影響。一名網友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若我國有封城必要,一定會事先向國人與相關單位通知,這讓他很好奇,如果台灣將來走到封城這一步,..

到底要不要為了小孩唸書買學區房,這是網路上百年論戰題,不過專家說,目前北市黃金升學路線是「敦化國小」搭配「中正國中」的學區最搶手,如果真的要買,可以考慮這個黃金路線,不過10坪左右的小套房,總價約12..

捷運環狀線全線橫跨新北市境內多區,依照地政局公布各捷運線房價漲跌來看,當中又以中和、永和線住宅去年3季成長,領先各捷運線、價格居冠,房仲業者分析,中、永和人口密集、生活機能相對完整,與板橋精華區高價相..

2019年過去,中國房產市場出現明顯起伏。根據當地財經媒體指出,2019年中國房市平穩,受到監測的100個重點城市房價平均漲幅為3.34%,與2018年的5%或之前動輒10%以上的增速相比,漲幅明顯收..

研究顯示,201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運行平穩,受到監測的100個重點城市房價平均漲幅為3.34%,與2018年的5%或之前動輒10%以上的增速相比,漲幅明顯收窄。

房仲業者針對網友進行2020年第1季購屋意向調查,這次受訪者對未來房價看跌的比例降至3成,是近6年調查以來的新低,且有高達5成的民眾認為未來房價持平,至於選後民眾對於政策方向的調查中,過半的受訪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