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剛性需求」的查詢結果共909筆

在新竹地區,以旗下擁有自屬甲級營造廠的「展藝建設」來說,從營建的安全考量、家居建材的頂規質感,甚至隔音、永續綠建築等細節,皆由看重品質的「營建老董」與「建設少年董」一一把關。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在執政黨選舉失利後「捲土重來」,突插隊21日排審,引發市場譁然。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黃文辰指出,預售屋禁換約將打擊到自住的剛性需求,恐引發更多的民怨與恐慌。

彰化鹿港透天的平均房價達1296萬元,短短5年就上漲6成,而2017年低於1000萬元的物件比例達8成,今年則只剩下5成。在地房仲表示,區域民眾普遍抱有「有土斯有財」觀念,透天土地持份高,未來的保值性..

政府近期打房措施,使北部「高銀貸」建案比例大幅下滑。據《住展》雜誌統計,截至9日止,北台灣房貸成數8成以上的高銀貸建案,每4個新建案中,僅剩1件,其中以桃園市件數最多。

捷運萬大線計劃串聯中正、萬華、中永和、土城、板橋、樹林、新莊等多個區塊,對於完善大台北地區交通路網、提升區域經濟效益至關重要。目前1期已經完成6成以上,2期也在下半年正式開工,那麼該捷運線的建設對沿線..

最近幾年台南房價飆漲,購屋族群的結構正悄然改變。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彙整聯徵中心資料發現,2012年前3季台南的購屋主力,是年收入在40~60萬元的民眾,占比約為26%,但今年前3季購屋主力,則變成年收入..

下半年房市吹起冷風,首當其衝的是花蓮、宜蘭,9月房價年增幅僅0.5~1.8%,位居全台之末。房仲指出,前幾年全台房價飆漲,這2區憑藉低基期優勢加上建設題材,漲幅一度超越西部地區,但目前價格已站在高崗上..

受升息、股市大跌等影響,台北市不動產仲介經紀業公會預估,今年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會回落到32萬棟關卡,創6年來首度負成長。專家認為,明年將回歸買方市場,且是大選年對房市衝擊大,明年維持「量縮價緩跌」格局。

興富發(2542)今(6日)舉行法說會,透露共有15案已取得建照,將在明年陸續推出,總銷達1314億元;線上銷售中則有19案,目前已去化超過1000億元。集團成員潤隆(1808)明年則將推出3案,總銷..

台北市近年來商辦受限於供給不足,除了空置率維持低檔外,租金更是高漲不墜,根據商仲業者的統計,2022年第三季的A辦租金坪均高達2,958元,其中,頂級商辦租金更有不少物件站上每坪4,000元的高點,也..

龜山A7重劃區1654坪住宅地以16.2億元交易,買方應為三重幫成員之一的宏國集團。事實上,近3年該區共有4筆超過10億元的土地交易,最高價者由「獵地王」興富發出手,總價高達39.7億元,目前推出預售..

新竹科學園區就業人口超過16萬,購屋剛性需求強勁,帶動大新竹房市熱絡,隨著新竹巿心與竹北蛋黃區可開發土地逐漸飽和,距離竹科車程約15分鐘的竹東鎮,挾著交通優勢也接棒崛起,區內至善重劃區更因擁有成熟生活..

新北環狀線通車,機能成熟的中和區再添利多,位於橘線、黃線交會點的景安站,成為雙和唯一的雙捷運站,軌道經濟加持,周邊房市買氣飆升,甚至奪下雙北熱門購屋路段榜首,而繼景平路、景新街後,被譽為名人巷的南華路..

受到通膨升息、股市下跌影響,今年下半年台灣房市呈現價穩量縮態勢,不少購屋族認為房價會再下修,也有升息無止盡的疑慮,害怕現在買房會增加許多利息負擔,使得購屋民眾態度轉向觀望,但其實市場瞬息萬變,若因為市..

近年中台灣房價有感往上飆,但是當房屋單價高到一個新區段,不少購屋族回頭慢慢沈澱後也開始審思很多個「為什麼?」,尤其是購屋行為究竟是單純以CP值「產品與價格」來考量,還是該統括大、小環境與基地位置後的C..

「用成本做生意,打造年輕人買得起的豪宅。」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從石材業起家的松益發建築集團總經理解智贏,他除了分析高雄仁武區的市況和展望,也介紹公司旗下由郭雪芙加持的建案,強調雙薪8~10萬..

民眾常聽到房市專家講自住的「剛性需求」,但就有人質疑買不起房也可以租,為何就一定得要買房?不過回覆的網友「歪樓」直言:「要結婚時丈母娘不同意以租代買,不就有剛性需求了?」

近期受央行升息等因素影響,房市買氣出現降溫,不過若觀察聯徵中心最新第二季資料,20~30歲購屋族群,佔比較上季逆勢成長1個百分點,申貸人數也倒增4.5%。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此族群..

台灣不僅人口老化現象嚴峻,近年來房屋老化現象也有加重跡象。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彙整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發現,Q2台北市屋齡在30年以上的中古屋交易佔比高達56.3%,與2018年同期的45.3%相比,..

下半年以來受升息等因素影響,房市前景不明朗。不過,據台北市地政局資料,8月大樓住宅單價為69.59萬元,較去年同期上漲8.22%,也是自2020年11月漲到今日,連漲22個月。專家認為,未來價格關鍵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