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房東」的查詢結果共4497筆

政府積極扶植新創事業、培養「台灣獨角獸」,根據商仲業者觀察,隨著新創勢力崛起,辦公室空間租賃需求占比高達13%,逐漸躍升成為商辦租賃市場的新生力軍,但受到公司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仍有房東對於營運..

29萬你以為只能買包包、買重機、或出國玩嗎?現在有建商力挺年輕人,祭出超殺的付款方案,讓年輕人買房不必靠爸媽,用29萬就能成家!興富發建設在江翠北側重畫區打造首座的巴洛克式建築,更擁有全區首座空中泳池..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即將上路,租賃住宅服務業也正式成為新的營業項目。房仲針對有出租經驗的受訪者,調查將房屋委託租賃住宅服務業者做房屋代管的意願。調查結果顯示,有67.5%的房東願意將房子委託租賃..

由於近年租屋火災事件頻傳,造成重大傷亡,內政部4月底修法通過,一般住宅單層隔間,只要超過6間,或是設置超過10個床位,隔間建材應得用不燃材料,且必須每2年定期向主管機關申報,若未依照法規,將可開罰6~..

凍漲的薪水追不上過高的房價高,在房價高漲時代,租房好還是買房好?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對此房市專家表示,租房、買房各有優缺點,但現在他會對一定要買房打個問號。

為落實居住正義,總統蔡英文推動社會住宅政策,喊出8年要完成20萬戶的目標,其中12萬戶為政府直接興建、包租代管8萬戶。有房產專家擔憂,政府積極興建社會住宅恐讓市場餘屋量大增;也有專家認為,廣建社會住宅..

台北市東區商圈店面房租壓力大,現在傳出有房東為了挽留「金牌房客」不惜調降租金,從2015年6月的每坪55萬元,降至今年1月的每坪38萬元,行情大打7折。

夏季電價將於6月1日上路,不少民眾關心電價計算問題,特別是多人同住一戶分租套、雅房的計算方式更為混亂,因此常有房客質疑,「房東一度電費收5元,是否不合理?」對此,崔媽媽基金會明列台電計算方式,建議租客..

「什麼時候是買房的好時機?」、「雙北到底應該要買在哪裡?」、「現在買房真的划算嗎?」近年來房市買氣回溫,吸引民眾紛紛進場看屋,但究竟什麼時候才是進場的好時機,卻是首購族的的最大心聲,而專家認為「其實現..

年輕人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家,但湊不出頭期款就先卡關。現在購屋露曙光,新潤機構在新北市三重推新建案,鄰近台北橋旁,主打低自付無痛入住鬧區捷運宅,前期首推16、18坪首付48萬起,開案10天內秒殺一空,目..

8年完成20萬戶社會住宅是總統蔡英文主要的住宅政策,在房價已高漲到一般中產階級負擔不起的現今,大家都睜大眼睛在檢視。但8年真能蓋20萬戶社會住宅?內政部表示,近2年社會住宅已完工、興建中及規劃中的總戶..

國內最大包租代管業者兆基今(18)宣布與現代地政聯盟合作,兆基總經理李建成表示,內政部「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試辦計畫」以6直轄市為首先行實施,兆基承接台北、新北、桃園與高雄四都,至今已媒合200多件,佔總..

過去租屋市場普遍面臨租屋權益保障不足、租賃資訊不對稱、糾紛處理不易及缺乏專業管理等問題。內政部近2年積極推動專為租屋權益發聲,及租屋產業發展的專法,並於去年公布「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簡稱租賃..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簡稱租賃專法)將於6月27日實施上路,為了更加健全租屋市場及保障當事人權益,內政部日前通過「施行細則」,明確規範出租人或承租人要求提前終止租約時,應提出證明作為認定依據..

一年一度報稅、荷包大失血的季節即將來臨,特別對在外打拼的租屋族來說,無疑是再多剝一層皮。不過租屋族們有福了,去年上路的租賃新制,規定房東不能限制房客申報租金以扣繳綜合所得稅,房客申報最高可扣抵12萬元..

CBRE世邦魏理仕今(11)發佈2018年第一季不動產市場概況,商辦租賃市場受惠企業強勁的整合搬遷及辦公室升級需求,今年內三棟新完工大樓預租表現皆不俗,世邦魏理仕認為接下來包括新完工大樓及現有頂級商辦..

近年違建租屋惡火意外頻傳,引起民眾對違建撻伐,其中大學生更是違建租屋的最大宗族群,根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有超過30萬名學生在外租屋,巢運團體聯合民進黨江永昌、吳玉琴10日召開記者會,嚴正要求教..

欣元商仲今(9)日公布台北市商圈店面租金及空置率調查,值得注意的是,該份調查也公布近2年連鎖店展店最積極行業別,由夾娃娃機店摘冠,反觀,收店裁撤據點最多的行業則是房屋仲介,已超過20%最多,其餘依序是..

東區店面空置率高,不少大安區房東也識相地悄悄降租。東區216巷店面,2015年租金19萬,今年二月租金降至17萬;忠孝東路四段32.77坪大的店面,原本兩年前租金55萬,今年一月租金降至38萬,大約打..

西門町商圈近年為觀光旅遊熱點,人潮激勵商圈發展,也隨之帶動租金調漲,西門町店面租金已超越忠孝商圈成為北市主要商圈之首。然而,隨著店租逐年高漲,部分傳統店面、特色小店因無力負擔而逐漸退出商圈,熟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