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寒流」的查詢結果共138筆

受去年下半年打房影響,許多建案延後推案,使得今年北台灣329檔預估推案量3339億元,再刷新紀錄。不過房市將還有好一段尷尬的路要走,不少指標案可能會在329檔期繼續延後,等於說是「延了又延」,繼續觀察..

2月買賣移轉棟數出爐,合計六都1+2月共約2.98萬棟,年減25.1%,其中以新北、台南量縮最多,下降了3成以上。房仲表示,新北主要是過去熱門推案重劃區熄火,台南則是市中心北區、受科技廠帶動的蛋白區都..

2025年的一開始,1月新案市況慘,即便推案開始踩剎車,但累積難以去化的案量仍多。不過,房市真有可能正底部盤整,蓄勢待發的可能性,畢竟銀行房貸滿水位風暴,在歷經半年的交易低檔與年底還款潮,應陸續有貸款..

房仲觀察今年以來六都議價率普遍上升,其中議價率最高的是台南、桃園,低價區價格開始鬆動。不過成交委託天數部分,新北、桃園、高雄都呈現下降,其中又以新北下降最多,從67.5天下降到55.9天。

央行去年9月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不少建案買氣急凍,連建商也大吐苦水說:「買氣比去年同期驟減2/3」,開始有建案透過女神的高知名度來吸睛,找來韓國啦啦隊女神李雅英當代言人,並擔任一日店長,單日就售出4戶..

最近寒流強襲,很多人只想躲在被窩。就有網友直呼,「這種鬼天氣,別說脫衣服了,要我離開棉被都覺得痛苦」,很佩服脫衣服去洗澡的人,話題引發共鳴。不過,也有人用1神物,「千萬不能省」、「開下去反而不想穿衣服..

中央氣象署今(7)日上午10時54分針對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因今寒流南下,各地氣溫持續下降;至於明(8)日至10日清晨同樣會受寒流影響,各地天氣將非常寒冷。隨著氣溫下降,許多人都已經開了暖氣,但是該..

寒流將來襲,台北市區低溫下探10度。建管處提醒,大樓外牆磁磚可能因熱脹冷縮,產生鼓脹現象甚至發生剝落意外。針對未維護構造安全的大樓,依《建築法》規定,將有相關罰則。

房市寒流來襲,買盤進冬眠,全民等降價,不降不進場。如今看房仍需預約,主因是為減省開銷,縮減接待人員設置,與龍年上半年應接不暇的買氣所致人手不足,情形天差地遠。展望2025年,大案可能分階段推出,其他還..

2024年房市驚濤駭浪,上半年新青安政策點燃房價高漲,沒想到下半年限貸令加上央行第7波信用管制,資金緊縮買氣降到冰點,市場浮現解約潮;儘管12月央行理監事會,未再出手第8波管制,但房市已豬羊變色。本刊..

大陸冷氣團南下,中部以北及東北部氣溫轉冷,預估最低溫出現周四清晨,北部及東北部低溫12度,局部空曠地區可能有10度低溫。對此,台電教民眾3招「不插電暖被」,讓大家安全地抵禦寒流。

在央行管制房貸水位後,房市降溫堪稱進入「霸王寒流」階段,不少大型房地產案件選擇延後推出避開現況。根據統計,北台灣超過50億元的指標性新案僅有八案,其中總銷額突破百億元的只有「大同新紀元」。

炎炎夏日是冷氣機裝機的旺季,就有網友熱到受不了,問了附近電器行的安裝費,被報價嚇到,「一台3萬左右的冷氣,安裝費竟然要25000左右……」等於買一台冷氣,一共要花5萬5千塊,「真的很傻眼……我這種窮人..

大直豪宅「帝景水花園一期」轉手跌價4000萬元,前屋主是「西華大飯店公司」,持有9年多,仍逃不過慘賠命運。不過,在地房仲表示,本次成交單價174萬元已是相當不錯的價格,只能說10年前大直水岸豪宅實在高..

「整個廢到笑!」一名網友直呼,冷暖空調只比冷氣貴3000元,夏天冬天都用得上,為何還有人只買冷專機款,尤其寒流又連日下雨,家中住起來猶如地獄,「一堆人只為了省那3000塊只裝冷氣?」文章曝光後,不少中..

面對夏日的酷熱,最享受的一件事,莫過於在冷氣房當中吹冷氣,一名男網友表示,天氣漸漸變熱,房間溫度32度,但仍不敢開冷氣,因為租屋電費1度5元,擔心開冷氣會讓電費爆炸,生活得很辛苦,每月平均用電卻高達1..

4月電費恐大調漲,以超過1000度的用電戶來說,一度電首度來到8元。而一名網友則是曬出百元不到的電費單,其中節電獎勵就扣了255.9元,引來網友驚嘆「90元,怎麼能省成這樣」;還有網友分享奇葩省電租屋..

極端氣候陸續發酵,日前超強寒流讓中部普遍來到6~8度間,山區更出現降雪,而建築內的溫度除受座向、樓高影響,也考驗規劃設計的功力,中部建商針對建築所推出的新工法、新建材,帶來抗寒、恆溫的效果,反映在氣候..

2024總統大選落幕,由於過去4年政府祭出不少打炒房政策,讓建商怨聲載道,CTWANT記者在大選後採訪各大建商、代銷業者,趁內閣改組前,業者大吐苦水及建言,期待新政府在抑制高房價上能對症下藥,尤其是地..

這兩日桃園市、新竹縣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初步調查,發生原因疑似均為屋外(RF)式熱水器安裝於加蓋窗戶的陽台,未保持窗戶完全開啟、晾曬衣物過多,因通風不足導致中毒。消防署就提醒,類似事故主要集中在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