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房貸利率」的查詢結果共518筆

央行無預警升息半碼,不過新青安貸款利率將維持地板價,彙整聯徵中心最新資料發現,與央行六波升息前的2022年Q1相比,全國核貸成數微增0.12個百分點,利率增加0.66個百分點,特別的是,房價最高的北市..

股市衝上2萬點、ETF更上演申購金額上千億元的搶購潮,甚至拿房增貸、透過信貸等方式搶進場,統計發現,今年全國1月同時有房貸、信貸人數達36萬3580人,刷新歷史新高, 若同時有房貸、信貸族群,在央行日..

美國符合標準貸款額度(76萬6550美元或以下)的30年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平均合約利率從6.93%下降到了6.91%,再融資申請下降了2%,與去年同期相比則降低了5%。申請購屋貸款也比一周前下降0.1..

大陸房屋市場近年普遍不景氣,但指標城市之一的深圳市,3月中古屋市場卻迎來「小陽春」,成交簽約量超過5000戶,創近3年新高。不過,陸媒報導也指出,原因是屋主降價求售,其中81.4%成交價低於參考價。

新青安房貸從去年8月上路,統計至今年2月共有3萬6388戶使用,撥貸金額達2640億元。觀察去年Q4,平均每3件房貸就有一戶是新青安。信義房屋專家表示,從數字上來看,顯見新青安有穩定市場信心的效果。

央行自前年連續升息3.5碼,房貸族哀聲連連,不過照樣乖乖繳款,貸款違約率僅0.07%。觀察各縣市,新竹縣科技新貴財力強,違約率僅0.01%;全台最高的則是宜蘭,達0.15%。

「大家誤會大了!建商不應承受高房價罪過,我們也希望房價壓低,讓大家買得起,但各項成本就是降不下來。」新竹議員建商吳國寶建議,政府應撥用超額稅收,給予年輕人9成貸款、1%房貸利率,創造消費者、建商、政府..

央行上周無預警升息,馬上傳出有房東要漲租,讓租屋族哭哭,反觀新青安房貸利率凍漲,買與租之間氣氛兩樣情。統計全台租金比房價便宜的10大行政區,差距最大是台南仁德,每月房貸中位數1萬4905元,租金則要2..

央行今(21日)宣布升息半碼,各界跌破眼鏡之餘,預料房貸利率也跟進調升。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感嘆「有貸款的人剉咧等」、「那些租房子的完了~房東也要漲房租囉」。一名房東則開心直呼,「剛好趁現在漲房客房租..

央行升息半碼,跌破市場眼鏡,新青安房貸利率將變成1.9%,以貸滿1000萬元、40年期試算,每月要多負擔656元,等於近6杯星巴克小杯拿鐵。信義房屋專家表示,升半碼對市場不是壞事,有助於讓不斷創高的房..

美國平均合約利率對於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貸款餘額76萬6550美元或更少)從7.06%下降至7.04%。與上週相比,申請重新融資房貸的申請量下降了7%,與一年前同一週相比下降了1%。申請購房抵押..

去年Q4房市交易價量上升,貸款樣本數是近8季來首度破5萬件,平均購屋總價達1344萬元,年增近120萬元,再創新高。另外預售市場也是如此,以新北為例,Q4交易量季增35.8%,價格則以新莊成長9.3%..

怨嘆房價太貴,已是台灣社會常態,但這現象並不是近年房價大漲才出現。網友翻出歷史資料,在每坪10多萬元年代,就有漫畫家出手揶揄房價太高,而30年前也早有歌曲批判房價,「這不再是個適合窮人住的島,一輩子辛..

人口紅利是區域房市的支撐力,也是房價上漲的動力,台中市海線10年內增加2.1萬人,也讓房市交易量能快速升溫,實價登錄揭露,從2014年到2023年,近10年海線四大行政區的平均房價漲幅分別落在43.5..

中國的房貸利率近期有所下調,讓原本使用較高利率貸款購房的民眾開始選擇進行「房貸轉經營貸」。不過這種做法存在著資金鏈斷裂和違法等疑慮,但民眾為了降低支出,再加上部分銀行為了擴大業務而默許這樣的行為,從而..

2023年法拍移轉棟數創新低、繼承移轉棟數創下新高,專家分析,這與高房價與少子化環境有關。進一步觀察六都,拍賣部分唯台南「特立獨行」走升,還大漲近3成。

「真的有人貸到40年?」一名八年級生表示,想買一間預售屋,實際拿760萬元試算房貸,繳30年太硬,40年還算可負擔,於是好奇拋問「真的貸到40年的又有多少人呢?」文章曝光後,網友+1回應,「新青安貸1..

內政部15日發布112年第3季住宅價格指數及房價負擔能力指標,全國住宅價格指數為133.18,相較上季上漲1.82%,較111年同季上漲5.42%。房價節節高升下,全台僅剩嘉義縣、屏東縣、基隆市為房貸..

報載月薪3萬元民眾被新青安吸引,購買1200萬元預售屋後,發現未來恐繳不起房貸。公股行庫主管表示,此案應與新青安無關,且銀行注重借款人還款能力等多項授信審查重點,新青安上路後也提醒客戶須謹慎決策,在可..

S&P CoreLogic Case-Shiller房價指數最新數據顯示,全美儘管9月份的年度增長為4%,但10月份房價較2022年同期上升了4.8%,標誌了2023年見到的最強年度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