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槓桿」的查詢結果共206筆

房價居高不下,許多人猶豫要不要進場給自己一個家,有網友表示,這幾年房價狂漲,沒聽到降價的消息,如果把錢投入房地產,幾乎都會賺錢,好奇有沒有人買房卻慘賠錢?對此,不少網友點名北海岸周圍,「北海岸的建案很..

房市熱況印證在各項數據,從移轉棟數、房貸餘額、房產稅收、實價揭露價量等,《住展》雜誌長期關注新屋指標的風向球,也出現16年大驚奇房市,近期彙整雙北市新開案,不到半年建商就在臉書宣布售罄新案一共12案。..

立法院三讀通過俗稱「囤房稅2.0」的「房屋稅條例修正案」,將於今年7月起實施,明年5月正式開徵,屆時,非自用住家房屋稅率將提高為2~4.8%,政策上路後,預估約有96.8至135.8萬戶房屋稅負會增加..

房仲宣稱買房投報率8%,在網上遭到網友吐槽。不過,信義房屋專家表示,該房仲的算法其實不能說錯,只是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但也提醒不能忽略房屋交易與持有成本。

買房投資當包租公,很多人一定會算好投報率。有網友表示,他買房750萬,頭期是150萬,目前出租2萬塊,聽別人算投報率有8%,但他似乎覺得不太對,「投報率該怎麼算才對?」信義房屋專家認為,就算物件地段好..

股市衝上2萬點、ETF更上演申購金額上千億元的搶購潮,甚至拿房增貸、透過信貸等方式搶進場,統計發現,今年全國1月同時有房貸、信貸人數達36萬3580人,刷新歷史新高, 若同時有房貸、信貸族群,在央行日..

大安區預售屋「大安文樺」驚傳跳票停工,本刊訪問到負責統整該公司營運狀況的鄭姓顧問,他直言不諱的說,營造成本上漲,加上政府資金緊縮政策對小建商造成財務壓力,「現在市場上傳出的爛尾樓,其實都賣得很好,為什..

橡木桶洋酒以1.2億元,買下三重百坪三角窗門市,自己當房東,每年不用再付360萬元租金。事實上,橡木桶全台有一半以上門市為自有,董事長陳春安除了看好不動產的保值性,也認為自己持有店面,是避免企業槓桿過..

前年3月國內進入升息循環,到了近日央行又再宣布升息半碼,不過觀察今年同時背負房貸、信貸的人數達36萬人,創歷史新高。平均金額方面,房貸568.8萬元、信貸101.7萬元。

為降低購屋門檻,不少建商祭出先甘後苦的「優付方案」,有網友上網發問,他想購買的預售屋,推出優付方案,從簽約到交屋只要付10萬元,但屆時交屋後,房貸加上建商貸,合計要付7.7萬元,或是工程期款一次付清,..

2023年越南房市大衰退,由於越南政府大規模肅貪,當地房產大亨、萬盛發集團董事長張美蘭(Truong My Lan)涉嫌掏空西貢商業銀行,使得投資人不敢在這個時間點貿然進入房地產市場,引發產業蕭條,不..

2017年美中貿易衝突打開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新局,而2020年疫情爆發,同時世界各國又以低利率、量化寬鬆支撐金融流動性,影響所及在台灣房市打造出一個實體經濟投資再加上資金行情雙重疊加的新成長結構,最後工..

鄉民以自身為例,以常見的租金投報算法,年報酬2.05%,但他提出更精準的算法,用淨租金收入/總支出成本,發現只剩1.54%。專家表示,原po的算法沒錯,但買房投資,租金往往真只是bonus,真正有賺頭..

近期房市低總價物件買氣火熱,吸引不少首購族群入場,不過近期有網友於臉書分享,自己是月薪3萬元的傳產技術員,卻一頭熱買了總價1200萬元的預售屋,如今害怕未來無法負擔。對此,專家建議:「解約為上,君子買..

每逢總統大選前,房市往往多空交錯,空方的觀點在於,民眾不會在大選前拿出鉅款購屋,多方則認為,2024年不論是由藍或綠勝選,2黨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上,都不約而同在政策上討好首購、自住、小家庭、年輕族群,..

高雄三民區某預售熱銷,大批人潮湧入案場,背後原因是建商推出自備6%到交屋,剩下14%可分2年償還。信義房屋專家表示,此方案若成屋後轉手,多數資金也是跟銀行與建商貸,相對靈活彈性,因此吸引消費者。

從14號凌晨美國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的結果來看,在明年經濟成長、就業環境穩定以及通膨受壓抑的前提之下,台灣維持連三凍的政策利率合乎市場預期。預期在升息循環告終後,2024年擺脫大選沉悶氛圍與政策緊縮壓力..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上路後,政府打炒房的力道明顯加重,加上營建業工資、物料雙漲,讓不少建商叫苦連天,台灣出現建商突喊卡的「爛尾樓」現象。就有一名網友表示,住家附近「原本建商帆布都掛了,廣告出來了」,..

北投爛尾案「泊山妍」承購戶已於8月11日取回6成預付款,相較於其他爛尾案,當建商倒閉跑路時,依據履保帳戶受償順位,消費者只能無奈被墊後,口袋掏出去的錢恐怕要不回來,但這次泊山妍的買戶能順利奪回血汗錢,..

建築原物料大漲、房價下跌,全球建商倒閉潮蔓延,甚至引發爛尾樓潮。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德國、法國、瑞典、芬蘭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建設公司大量破產,以及中國、澳洲、越南,乃至日本與美國,破產的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