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理事長」的查詢結果共2031筆

房市受多項利空衝擊,近期買氣冷淡。有網友興奮透露,前2個月在高雄買了3房總價900萬元,原PO用新青安貸款8成,並透露房貸月繳1.4萬元,並奉勸網友有能力買房趕快買,怎會覺得幫房東繳貸款比較好?沒想到..

Q1房市買氣急凍,高雄總價4000萬元以上成屋豪宅買氣大消風。根據實價登錄顯示,去年上半年受台積效應影響,高資產族群主要鎖定亞灣豪宅入手,沒想到去年下半年Q4碰上第七波管制,豪宅只能貸款3成,使得今年..

台積電去年3月宣布進駐嘉科,周圍房價一飛衝天,市區預售大樓最高單價站上5字頭,創歷史新高,不少在地人都懷疑到底是誰在買?不過根據實登統計,嘉義市從去年央行祭出信用管制後,買氣腰斬再腰斬,今年Q1均價回..

許多詐騙案例慫恿被害人,拿房子借錢投資,對此新北警方與地政局合作,啟動防詐機制。此外,單針對房地產也有詐騙案例,地政士分享實際案例,詐騙集團組成房地產投資Line群,讓被害人買到「垃圾物件」。

高雄今年最大土地拍賣案件23日進行三拍,位於大寮,總土地面積達8099坪,底價為256億元,換算每坪地價僅約3.2萬元,不過地上還有鴿舍、宮廟,專家表示,雖然單價低,但處理宮廟問題有難度,流標機會高。

高雄建商買地毫不手軟,鑫龍騰開發1月砸下7億元購入三民區大順路巷內約800坪土地,換算單價達到84萬元,創該區住宅用地新高,至於未來規劃,該建商透露,剛入手尚未有定論,預計以首購型大樓為主,業界估未來..

台積電雖在美國加碼投資千億元,台灣仍持續擴產先進製程,近期傳出在南科三期蓋2座CoWoS新廠,4期也正召開區域用地可行性評估。南科範圍涵蓋善化、新市、安定3行政區,專家透露,南科有約9.3萬的就業人口..

近期房市買氣急凍,民眾購屋也「回防蛋黃」,農16特區是高雄「蛋黃區中的蛋黃區」,新案沒有進一步降價氛圍,預售案已經7字頭,不過大坪數成屋豪宅單價則維持5字頭,價差單坪至少10萬元。

台南首批社宅開放申請,「宜居成功」、「宜居仁愛」分別提供103、75戶招租,16日申請截止,根據台南都發局統計,已有約4000件完成送件,中籤率僅4.4%,民眾大嘆「根本抽不到」。信義房屋專家表示,社..

台中近期房市雖趨於冷卻,但小型開發商仍然前仆後繼,台中市西屯區鄰近逢甲商圈的傳統市場,道路面寬小,兩棟屋齡55年的「老破小」透天,以每坪地價100萬元成交,總金額來到1.2億元,專家分析,這是很典型的..

全台籠罩在川普關稅危機氛圍之際,機車南霸天光陽工業前董座柯勝峯與執行長柯俊斌的「雙柯內鬥」,也鬧得沸沸揚揚,柯勝峯公開指控遭逼退及閃電請辭後,隨即「人間蒸發」,柯俊斌則以100多字簡單回應,「完全與事..

有單親媽媽在網路發問,離婚後撫養1子,現在住在娘家,去年用僅存的自備款180萬元,入手1100萬元預售屋,原本合約預計2029年交屋,卻提早到今年,讓她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是否該認賠出場?信義房屋專..

清明連假期間,高雄房市呈現明顯降溫,各案場來人數相較去年同期顯著下滑,只剩2成,甚至出現「零成交」窘境。專家表示,內有央行信用管制衝擊,外又遭逢川普推出的關稅重擊購屋信心,不少銷售人員整個連假4天成交..

軌道經濟帶動房市,高雄捷運黃線2022年10月動工,串聯鳥松至苓雅等區,途經澄清湖風景區周邊,掀起房市熱潮。專家指出,澄清湖周邊建案呈兩極化,北側主打豪宅,南側推中、小坪數產品,單價還有3字頭成房價窪..

新青安貸款低利率加速首購族上車購屋,有名網友在粉專無奈透露,原本滿心期待擁有屬於自己的家,沒想到買房後存款歸零,每月收入僅能勉強支應生活,淪為「月光族」,連基本家電與家具都無法負擔,還要應付寬限期結束..

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並促進都市更新,1日舉辦苓雅清潔隊舊址公辦都更案招商說明會,現場吸引約20家建商參與,專家分析,高雄近年公辦都更案急起直追,總投資額已近2000億元,未來一口氣釋出上..

1960年代的南夜大舞廳,曾是中台灣最豪華的舞廳之一,見證了台中中區的繁華歲月。然而,隨著人口外移、產業變遷,南夜逐漸沒落,如今淹沒於塵世喧囂。近期,現任屋主掛出「出售」布條,開價近1.2億元求售。

高雄人期待的富邦凹子底開發案,近期瘋狂趕工,首度正式裝上第一塊牆壁,堪稱外觀里程碑,根據計畫時程,漢神百貨部分,訂於2028年正式開幕。專家透露,該區地段精華,連科技人也捧現金入手2房。

傳統推案旺季329檔期即將到來,不過今年南台灣旺季不旺,台南、高雄的總銷金額,相較去年同期破千億水準出現明顯下滑,合計僅852.7億元,大幅衰退33%。專家透露,甚至有部分新案開案即讓利。

根據實登揭露,高雄Q1銷售量最佳預售案前5名,冠軍位於亞灣,成交量遙遙領先,而近年楠梓漢集中的高大特區有2案進榜,專家分析,前5名都是受惠產業進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