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估價師」的查詢結果共371筆

房市交易指標移轉棟數最新數據出爐,台中市3月份移轉棟數共計4226戶,與前一年同期3826戶相比大增1成,其中交易量前2名的北屯區849戶、西屯區539戶,兩個屯區就達1388戶,佔全市交易量1/3,..

新家裝潢好了,但裝潢後的大量粉塵、木屑、殘膠該怎麼辦?總不可能在屋內很髒的時候就把家具放進去吧?這時候就需要所謂的「裝潢後清潔工程」。或許你會覺得不過就是清潔而已,為什麼需要掛上清潔工程這麼專業的文字..

在全台最大的14期水湳經貿園區光芒下,少被人提起的13期重劃區,因為基地呈現心型,被暱稱為「愛的重劃區」。該區去年2個月內,衝出1.2萬坪的土地交易量,超越7期1.1萬坪土地交易總量,專家預估,未來1..

台中近年成為房市交易熱區,不僅新興重劃區有大量造鎮案出現,連中古市場也是燒燙燙,業者統計4年來台中成屋市場住宅總價帶落點,發現總價500~1000萬元的物件,最受到購屋者青睞,穩居冠軍並有增多趨勢,從..

台中市屋齡僅2年內的新成屋,有部分地區仍然可買到1字頭房價,像是北屯區、潭子區等,都可以找到1字頭房價的新房子,不過若要買透天型產品,則要往外圍區,像是龍井區、沙鹿區等,可以找到總價不到1千萬元的透天..

台中的建照、使照,在疫情之後爆大量!去年分別的核發量約年增3成左右,而且建照量5年來增加了2萬戶的量體,衍伸市場快速推案及過度集中的問題。專家指出,去年底政府突然打炒房、限貸令,各建商考量開發時程無法..

2020年開始,台灣首度出現出生死亡人數比的「黃金交叉」,人口出現負成長,不過人口負成長是否會影響房價?網路平台業者分析,人會變老,但房屋也會因屋齡變老漸漸被淘汰,公寓的賣壓增加,尤其是4、5樓的公寓..

台中首條捷運建設助攻下,帶動周邊房價發展,也讓低價天堂持續消失,房仲統計,去年台中人口增加5千多人,而三屯區、西區、北區5處為2字頭房價區,其中原先「坐1望2」的北屯及北區2區,正式邁向2字頭房價區。

去年11月台中整體興建完工案大幅增加,建照年增超過8成,而核發建照及使照名單最多的區域,為北屯區,不僅推案量大增,還有新成屋湧入,造成預售屋和新成屋市場相互競爭客源的情況日益嚴重。

全台打炒風!為了平穩房價防堵惡意哄抬炒作,北市地政局與屏東大學合作簽署備忘錄,運用大數據資料及計量經濟模型輔助查核,除了讓實價登錄資訊更正確外,即日也把揭露頻率從原先7天縮短1天,落實資訊零時差「今天..

央行出手打炒房,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表示,「政府英明」在炒作剛開始就出手,又快又準,「總比炒上天再動手,傷害更大」。顏炳立認為,少了炒作之後,剛性需求的市場還在,房地產的體質會更健康,顏炳立選出「..

房市買氣熱絡,推升建商推案的積極熱度,統計台中Q3建照、使照量,都比去年同期暴增超過2倍以上,而10月的建照、使照核發量,又以北屯區最多。房市突然過熱的情況,政府近期也釋出打房措施,專家則批,抑制房價..

房價越打越高?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天出席7大產業工會聯合會時表示,過往政府10年間打房措施,衝擊台灣自用及建築業者,影響台灣整體經濟下滑,且從數據上觀察只有交易量縮、房價沒有真正下滑,..

台中今年Q3的房屋和土地交易總金額,紛紛比上一季成長2倍以上,房市過熱現象也造成政府對房產的關注,房產專家認為,央行昨日提出貸款限制令,讓土建融案自備款要拉高到1.5成,這樣一來也拉高購屋門檻,也會對..

許多人都渴望當包租公,在家蹺二郎腿就能收租!一名女網友表示,身旁友人打算砸1880萬元買收租透天,總共7間房,預計月收9萬5千元,交通離捷運約步行7分鐘,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該建築已60年屋齡,讓原P..

日本不動產研究所「世界主要城市不動產」調查結果出爐,在辦公室租金漲跌幅方面,截至10月僅亞洲3城市較半年前上漲,排名前3名依序為越南胡志明市、台灣台北市、南韓首爾市。分析指出,這與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良好..

預售屋的「低自備款、工程期零付款」優勢,製造出輕鬆繳款、容易入手假象。專家直指,這波預售屋交易熱潮吸引出籠購屋的,多為資金不足的人,恐有繳款困難問題。

房市景氣大好,台中不論是交易量還是房價,都比去年表現還好,雖然上半年買氣受疫情干擾稍有停滯,不過近期交易量已連續6個月呈現正成長。不過專家提醒,建商一窩蜂搶推案,將讓搶工、缺工問題更嚴峻,在新建案的施..

觀察近10年來的戶數變化情形,進一步深入分析住宅及自住需求流向,統計台中戶數增加前5名區域,依序為北屯區、西屯區、南屯區、太平區以及大里區,其中又以北屯區大幅領先,為10年來唯一增加超過2萬戶的行政區..

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9月29日與台北市議員陳政忠開記者會,提出6000餘份居民連署書,希望台北市政府「加速開發」。台北市政府19日針對「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記者會新聞稿」提出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