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結果:符合關鍵字「陸敬民」的查詢結果共115筆

隨著政府打房組合拳絕招盡出,以及《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即將上路,台灣的預售房市將進入1個全新的變局,今年推出的預售建案將面對「前無進路,後有追兵」的狀況,特別在總統大選前夕,媒體的焦點都在大選,也牽動民..

歷經接近3年的房價狂飆之後,今年預售屋市場回歸冷靜,有很多人說市場景氣不好,也有人稱買氣崩盤,更有人直言房價將下跌。對於這些看法我只能說「多慮了」,因為預售屋只是回到這3年狂飆前的日常而已。

今年高雄329檔期推案量相較去年更多,但多數屬於小型個案。《ETtoday新聞雲》特別邀請業者、房仲、學者及名嘴共同挑選出CP值最高的10個建案。其中「森青道」更是獲得4位專家一致推薦,「和築親親」也..

自從《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後,主流媒體紛紛報導預售建案來人、成交雙雙下滑,部分專家學者也透過數據,強調某些房市熱區的房價下修,接待中心也瀰漫著這樣的氛圍。

去年底就有房市專家在媒體上預測,全年度的買賣移轉棟數將下修,到了今年1月結果出爐,確實降到32萬棟以下,專家就紛紛説2022年的買氣降溫了。確實買賣移轉棟數是評斷房市景氣好不好的重要依據,但並非是唯一..

內政部將推出《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方案》,將一次性補貼已經在繳房貸的民眾,每戶3萬元,但限制台北市貸款金額850萬元內、其餘縣市貸款金額700萬元內,許多北部民眾反映看得到吃不到,甚至經計算可能..

受惠科技園區題材,各地房價瘋漲一波,以台中為例,中科周邊房市至今仍供不應求,多個中古社區創價、新案最高6字頭。另一邊的后科園區也不遑多讓,自2年多前的單價1字頭漲到3字頭。然近期受到整體景氣反轉影響,..

近期《平均地權條例》部分修正草案可能就會三讀通過,假設打炒房草案真的通過了,那也就會終結2022年如搭雲霄飛車一樣的房市,而今年上半年的房市,也將出現「後打房時代的新趨勢」,我大膽針對上半年房市提出3..

2022年雖有利空因素夾殺,不過建商仍維持推案步調,《住展》雜誌依據各業者推案量,統計出北台灣2022年十大建商,其中寶佳五度蟬聯「推案王」,也是唯一推案量破千億者。專家預估,2023年威京憑藉著千億..

「買房有個有趣的現象,緩跌的時候大家不愛買,急跌的時候反而會衝去買。」關於2023年房市怎麼走?專家預估,上半年明顯量縮,但價格修正有限;到了下半年將加速下跌,但同時成交量也會傾巢而出,房市將在短時間..

2022年房市有哪些怪象?最新一集《地產詹哥老實說》邀請2位專家,一同討論3大怪象,包括業者「二百五」地超前部署預售禁換約、過去走低價路線的「寶系列」建商,開出區域天花板價、以及開始有建商出現倒閉問題..

央行昨(15)日宣布升息半碼,加上打炒房草案有機會在這會期通過,讓明年房市不樂觀的氛圍愈來愈濃,房市專家陸敬民就大膽預測明年將出現3個狀況,包括打炒房草案可能在明年7月1日就實施、第二季預售屋將出現逃..

近期立委高嘉瑜和內政部代理部長花敬群在立院質詢時交鋒,讓大家再度關注起「實坪制」議題,高委員質疑為何民眾買房要花這麼多錢在公設上,動輒超過30%不說,特殊小套房公設比更高達50%,花敬群則認為公設是供..

自從2020年底央行開始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後,迄今已經實施4波,而這些選擇性信用管制實施後,有人拍手叫好,認為這代表央行要關緊水龍頭,將建商的資金活水開關旋緊,可以有效壓抑建商快速推案。不過同時也有人..

內政部提出的打炒房草案目前仍躺在立法院,愈來愈多人都認為該草案不僅本會期不會審,甚至根本不會通過,也因此,在南部地區近期又開始出現買預售屋的投資客,不過專家認為這波投資客以菜籃族、法人團購族為主力,專..

今年房市景氣不佳,高漲的房價也開始出現鬆動跡象,但房價何時才會下跌?《ETtoday》找來11位學者專家分析,多數都表示約莫明年Q2前後,房價將開始修正,甚至到了2024年1月總統大選前後,房價有機會..

許多人買房都會遇到銷售人員使用「話術」,但這些話術虛虛實實,到底是真是假民眾很難分辨,房市專家陸敬民就列出曾經在接待中心聽過的「房地產謊言」,包括「不二價」、「不賣投資客」、「老闆自己留一間」等全數上..

被稱為「台南富人區」的鄭子寮重劃區,近期新案價格節節高升,部分預售案已站上4字頭,其中表現最佳者則為「藏美表參道」,近期最高成交價已近5字頭。提到該公司的購地哲學,藏美建設執行長郭君傑說,他們就是跟著..

近2年台灣房市最大的特色,就是房價大幅上揚,歸咎原因就是疫情以及美中貿易戰,而最近經由各項統計數據我們也可以發現,市場開始有實質而具體的「買氣趨緩」、「成交量縮」,那麼,現在是有剛性需求的自住客進場的..

打炒房到底是真是假?根據可靠消息指出,立院已決定本會期將不會審議《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建築公會人士更透露:「選前不審選後更不可能會審。」但專家認為,此舉並非圖利特定人士,而是在美國大舉升息、資金嚴..